(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提封:管辖的疆域。
- 海壖:海边地。
- 狼荒:边远荒僻之地。
- 华夷图:古代地图,表示中国及其周边的民族分布。
- 椎髻:一种发髻的形状,这里指代当地的少数民族。
- 黄茆:黄茅,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代荒凉的山区。
- 深峒:深山中的洞穴,指代偏远地区。
- 南宫:古代官署名,这里指代朝廷。
- 遗俗:指古代的风俗习惯。
- 周书王会篇:《周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朝的礼仪制度。
翻译
在圣明的朝代,管辖的疆域遍及海边,即使是边远的荒地也能记录山川。 在华夷图上应该初次记录,但在风土记中还未被详细传述。 那些梳着椎髻的老人难以询问,黄茅覆盖的深山洞穴也不敢停留。 朝廷有意寻找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试着查阅《周书》中的王会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疆的辽阔与荒凉,以及对边远地区文化的探索与记录。诗中“提封尽海壖”展现了唐朝疆域的广大,“狼荒犹得纪山川”则表达了即使在边远之地,也有记录山川的责任。后句提到“华夷图”与“风土记”,反映了当时对地理与文化的重视。诗末提到“南宫有意求遗俗”,显示了朝廷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追寻,而“试检周书王会篇”则体现了对古代文献的利用,以了解和保存古代风俗。整首诗既展现了边疆的壮阔,也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