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 李白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雠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è):拜见。
  • 高中丞:指高适,唐代著名诗人,曾任中丞。
  • 秦帝:秦始皇。
  • :丧失。
  • 玉镜:比喻清明政治。
  • 留侯:张良,汉初功臣,封留侯。
  • 氛氲(fēn yūn):盛多的样子,这里指张良的英气。
  • 黄石老:指黄石公,传说中传授张良兵法的老者。
  • 沧海君:传说中的人物,张良曾为其报仇。
  • 金槌:金属制的大锤。
  • 报雠(chóu):报仇。
  •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
  • (guàn):超越。
  • 终古:自古以来。
  • 萧陈:指萧何和陈平,汉初功臣。
  • 两龙:比喻刘邦和项羽。
  • 鸿沟:比喻楚汉之间的界限。
  • 英谋:高超的计谋。
  • :确实。
  • 奇绝:极其出色。
  • 夫子:对高适的尊称。
  • 清芬:美好的名声。
  • 胡月:指外族的月亮,比喻外患。
  • 紫微:星宿名,比喻朝廷。
  • 三光:日、月、星。
  • 乱天文:比喻国家混乱。
  • 高公:指高适。
  • :镇守。
  • 淮海:地区名,指淮河流域和海州一带。
  • 谈笑:形容从容不迫。
  • 妖氛:不祥之气,比喻叛乱。
  • 采尔:采纳你的。
  • 幕中画:指幕僚的计策。
  • 戡难(kān nàn):平定困难。
  • 光殊勋:建立非凡的功勋。
  • 燕霜:比喻悲痛。
  • 玉石俱烧焚:比喻不分好坏,一起毁灭。
  • 临岐:面临分别的路口。

翻译

秦始皇丧失了清明的政治,留侯张良降下了英气。感激黄石公的教导,经过沧海君的考验。壮士挥动金槌,为六国报仇而闻名。智勇超越自古以来,萧何和陈平也难以与之相比。刘邦和项羽争斗时,天地都为之动容。酒酣时舞动长剑,仓促间解救了汉朝的纷争。宇宙初现倒悬之势,鸿沟即将分隔楚汉。高超的计谋确实奇绝,夫子你扬起了美好的名声。外族的月亮进入了朝廷,日、月、星三光混乱了天文。高适镇守淮海,从容不迫地驱散了叛乱之气。采纳你的幕僚计策,平定了困难,建立了非凡的功勋。我没有悲痛如燕霜之感,玉石俱焚也不分好坏。只是洒下一行泪,面临分别的路口,竟无言以对。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送别张秀才去拜见高适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张良的赞美,以及对高适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比喻,语言雄浑有力,意境深远。通过对张良和高适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智勇双全、能够挽救国家危难的英雄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