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初征史朝义过虢州题僧寺壁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宝应:唐代宗年号(762年)。
- 征史朝义:指征讨叛将史朝义。
- 虢州:古地名,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
- 净域:佛教中指清净无染的地方,即寺庙。
- 客子:指诗人自己,即离开皇宫的旅人。
- 皇宫:指朝廷或皇帝的居所。
- 毗耶室:佛教中指佛陀讲法的场所。
- 方丈:寺庙中住持的居所,也泛指寺庙。
- 禅林:指寺庙,特别是禅宗的寺庙。
- 梵响:指佛教的诵经声。
- 忍草:佛教中的一种草,象征忍耐。
- 香风:指寺庙中焚香的香气。
- 三元义:佛教中的教义,具体内容不详。
- 不二宗:佛教中指无分别、无对立的真理。
- 色空:佛教中指物质现象(色)和空无(空)。
- 内外两缘同:指内心与外界的因缘相同,即心境与环境一致。
- 无生理:佛教中指超越生死的真理。
- 凡笼:指尘世的束缚。
翻译
高僧居住在清净的寺庙,而我这个旅人却留恋皇宫的繁华。尝试探访佛陀讲法的圣地,很快又游走在寺庙的方丈之间。禅林中传来诵经的声音,忍耐之草在香风中飘散。高僧巧妙地解说佛教的深奥义理,能谈论无分别的真理。物质与空无两者都已消逝,内心与外界的因缘相同。洞悉了超越生死的真理,才觉悟到脱离了尘世的束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征讨史朝义途中,经过虢州时对寺庙的感悟。诗中,诗人通过对高僧与自己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尘世繁华的留恋与对佛教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人在禅林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智慧,使他领悟到超越物质与空无的真理,最终觉悟到脱离尘世束缚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转变。

李适
即李适。唐朝皇帝。代宗长子。代宗时为天下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以功拜尚书令,旋立为太子。嗣位后,初政清明,以强明自任,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后用卢杞等,因为乱阶。建中四年,泾原兵变,犯京师,逃奔奉天。兴元元年,李晟率军收复长安,乃还。自此政惟姑息,方镇日强。在位二十六年,卒谥神武孝文皇帝。
► 34篇诗文
李适的其他作品
- 《 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 》 —— [ 唐 ] 李适
- 《 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 》 —— [ 唐 ] 李适
- 《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 —— [ 唐 ] 李适
- 《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 —— [ 唐 ] 李适
- 《 帝幸兴庆池戏竞渡应制 》 —— [ 唐 ] 李适
- 《 九日绝句 》 —— [ 唐 ] 李适
- 《 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一章章十六句 》 —— [ 唐 ] 李适
- 《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 —— [ 唐 ] 李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