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下

· 李贺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拼音

注释

别剑:离别家乡时携带的剑。 玉花:晶莹闪亮的剑光。这句是说:当年带到边城的剑已经生锈,暗示离家已久。 海风:指瀚海吹来的风。唐代边塞诗中的瀚海多指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带。 塞:城塞。 白空:白茫茫的天空。 汉旗:两汉以后,长城以外的人把长城以内的地方叫汉地。汉旗概指汉地之旗。 青帐:军帐,军营。 画龙:指绘有龙图的旗帜。 马嘶:马鸣。 裹尸:《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遍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这里的意思为死于饥寒交迫裹尸而归。 倒戈死:指战死沙场,戈矛倒地。与反戈一击正好意思相反。

赏析

李贺很少写边塞诗,但这首边塞诗却写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李贺曾经到过潞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到过雁门,到过平城等地。这些地方已经是边塞地区,诗人对这一带的生活比较熟悉,有相当深刻的体验,他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边塞诗曾经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到了中唐,边塞诗的创作依然比较丰富,如李益、卢纶等人的创作,但已经远比不上盛唐时期。特别是由于国力开始衰败,边塞生活充满了腐朽的成份,边塞诗已经透出了悲凉之声。李贺这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已经不是一般的悲凉,而是充满愤怨。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之前完全没有怨恨的语言,似乎只是客观的叙述。仔细地体会,读者会感受到,诗人在似乎不连贯的叙述中,完全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境地。忍饥挨饿守在平城,伴随着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边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样的遥远的明月。这是非常孤独和凄清的。他想:离家时手中剑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现在已经是锈渍斑斑,已经是服役很久了!从瀚海吹来的一阵一阵的风,吹断了茎鬓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终结呢?他向远处望去,只见长城连着长城,毫无尽头,一直伸向那灰白濛濛的天空;在遥远遥远的城头上,看到一两面红红的军旗。这种景色更加强了荒凉落寞的感受了。青青军营帐幕中,不时传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调,如烟般的夜雾把旗上的画龙也打湿了。这种种令人惆怅的景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现着,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士兵的内心,这就必然会造成一种心灵上的压力,引起人们的精神崩溃。这一段的叙述,为下面的心理活动的发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铺垫。 又是一个晚上来临,本来也应该是和前一个夜晚同样。但这个夜晚却引起了这位戍卒心灵的悸动。他登上城头,向城下望去,只见一片朦胧模糊。塞风吹来,把城头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来;在城中传出了阵阵瘦马悲哀的嘶鸣。这位不知戍守边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颤抖了,一个又一个念头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问筑城的官吏:这里距离函谷关有多少路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发问?就是想回去,看看归程到底有多远;想回去,不让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这些问题都和“去关几千里”有关系。所以这个发问,正好把他内心的潜意识和盘托出,也正是他心灵颤震、悸动的表现。“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这两句是说:只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与其这样,我不惜倒戈作乱而死。倒戈作乱造反是为了求生,尚有一线生的希望;这样无穷无尽地守边,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位守边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头。这是戍卒的内心独白。长期在那样孤寂愁苦的环境下生活,物质条件的艰难,精神生活的空虚枯竭,必然会产生对死的恐惧,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产生“倒戈”以求生的念头就十分自然了。李贺对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较透彻,在诗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愤的心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平城:地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
  • 别剑无玉花:指剑已失去往日的光泽,不再有玉石般的光彩。
  • 海风:这里指边塞的风。
  • 塞长连白空:边塞的辽阔与天空相连,一片白茫茫。
  • 汉旗红:指汉军的旗帜。
  • 青帐:军帐。
  • 烟雾湿昼龙:烟雾缭绕,使得军旗上的龙形图案显得湿润。
  • 枯蓬:干枯的蓬草。
  • 嘶瘦马:马因饥饿而瘦弱,发出嘶鸣声。
  • 裹尸归:指战死沙场,尸体被包裹带回。
  • 倒戈死:指战败投降或反叛而死。

翻译

在饥寒交迫的平城下,每晚只能守望着明月。 手中的剑已失去往日的光泽,边塞的风吹断了鬓发。 边塞辽阔与天空相连,远远望见汉军的红旗。 军帐中传来短笛声,烟雾缭绕,使得军旗上的龙形图案显得湿润。 傍晚时分站在城上,隐约望见城下的景象。 风吹起干枯的蓬草,城中传来瘦马的嘶鸣声。 向筑城的官员询问,距离关隘还有几千里。 只担心战死沙场,尸体被包裹带回,不惜战败投降或反叛而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无奈心情。通过“饥寒”、“夜夜守明月”、“别剑无玉花”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士兵们的困境和孤独。诗中“塞长连白空”、“汉旗红”等描绘了边塞的辽阔和战争的残酷。结尾的“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更是深刻反映了士兵们对生死的无奈选择,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生命的珍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李贺边塞诗中的佳作。

李贺

李贺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