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官街鼓:长安城大街上的鼓声,用以报时和戒夜。《旧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据《马周传》载:“先是京城诸街,每至晨暮,遣人传呼以警众。周遂奏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呼,时人便之。”
隆隆:指鼓声。转日:指太阳升起。
月出:指月亮上升。
汉城:西汉建都长安,故称长安为“汉城”。黄柳:刚发嫩芽的春柳。这句暗示改朝换代,新帝登基,什物更换。
柏陵:指帝王陵墓。帝王陵地常植松柏,故称。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香骨:指赵氏的尸骨。
磓(duī):敲击,这里是消磨之意。日长白:指无尽的白昼。
孝武:汉武帝刘彻。秦皇:秦始皇嬴政。二人都是著名的信神仙求长生的帝王。
从:伴随。翠发:黑发,指年轻。芦花色:像芦花般的白发,指年老。
中国:指京都长安。
天上葬神仙:意指求仙者的虚妄。
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相将:相与,相伴,相随。
赏析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穿始终的鼓点,正像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像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十分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成自古已有,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诗人不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去。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君”字是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不一定是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的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总共包含三层意思。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画和渲染生命有限、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这种评价是很局限的。从诗人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分。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对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当时一种报时的信号鼓,设置在宫城的正门(承天门)前,以便向百官和民众告知时间。
-
汉城:借指唐都长安。
-
柏陵:即柏城,指汉成帝陵。汉成帝葬于延陵,陵旁居邑为“柏城” 。这里借指唐朝帝陵。
-
飞燕:汉成帝宠爱的皇后赵飞燕,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先是被贬为庶人,后自杀。这里指代古代帝王宠爱的美女。
-
磓发(duī fā):头发蓬乱的样子,这里表示岁月长久。
-
孝武:指汉武帝刘彻。
-
秦王:这里借指秦始皇嬴政。
-
翠发:乌亮的头发,指代年轻美好的容貌。
-
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这里指代悠久稳固的山川。
-
漏声:古代以漏壶滴水计时,这里指时间的流逝之声。
翻译
清晨那隆隆的鼓声催促着太阳升起,傍晚的隆隆鼓声呼唤着月亮出来。
长安城中金黄的柳色映衬着新帘子,柏城的飞燕早已香消玉殒被埋葬。
千年时光让人头发变得白发苍苍,就算是汉武帝与秦始皇也听不到这长久时光的声响。
随着你乌黑的秀发变得像芦花般苍白,独自与南山一起守护着这古老的国度。
天上不知道有多少次神仙逝去,然而那计时的漏声相伴不断,永无休止。
赏析
《官街鼓》是李贺一首富有深刻含义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诗作。
诗开篇以“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描绘出官街鼓每日定时发出声音,如永恒不变的节奏,督促着日月交替,构建出一种时间如同车轮滚动不停的感觉,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深沉且绵亘无尽的氛围。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通过长安城那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帝王陵寝下逝去美人形成鲜明对比,感慨在时光的洪流中,荣华与美好都那么短暂易逝。诗人巧妙地将现实的景致与历史典故相融合 ,展现了时间对繁华的无情吞噬。
颈联“磓发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王听不得”,从漫长岁月入手,点明即便是如汉武帝、秦始皇那般妄图求取长生之人,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听不见时光的警钟。诗里用具体的历史人物,强化了时间不可逆、生命易凋零的感慨 。
接下来“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从历史回到现实,暗示无论个人的青春容貌如何消逝,山川依旧,默默见证着朝代变迁,突出了时间面前人的渺小和无助,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下,人的生命不过须臾之间。
最后,“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缘”,将视野拓展到神话世界,即便神仙也逃不过消亡,而只有那表示时间的漏声永无断绝之时。整首诗围绕着时间展开,借官街鼓这一日常计时之物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匆匆、生死无常、盛世难留的深沉感慨 。感情沉郁顿挫,意境雄浑开阔,语言简洁却意味深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让人对时间与生命的哲理有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