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李贺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拼音

所属合集

#北京

注释

塞下曲:乐府旧题。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陆机有《出自蓟北门行》。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夜刻,夜更也。 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蕃,众多,《说文》:"蕃,草茂也。" 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史记》:"昴曰旄头,胡星也。"席覉,席箕,一名塞芦。马草也,生北方。古诗:"千里席箕草。"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胡角: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乐器,常用于军中或宴乐。
  • 蓟门: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
  • 青海道:古代通往青海的道路。
  • 寒金:指金属制的乐器,如钟、钲等,因寒冷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 蕃甲:指外族的铠甲。
  • 蛇鳞:形容铠甲上的鳞片状装饰。
  • 青冢:指坟墓,因坟上长满青草而得名。
  • 旄头:古代军旗上的装饰,用牦牛尾制成。
  • 席羁愁:指因羁旅在外而感到的愁苦。

翻译

北风吹响胡角,蓟门的水面比白雪还要洁白。 天空似乎含着通往青海的道路,城头的月亮照耀千里。 露水滴落在朦胧的旗帜上,寒冷的金属乐器在夜晚鸣响。 外族的铠甲如同锁链般覆盖着蛇鳞,马儿在青草覆盖的坟墓旁嘶鸣。 秋天的寂静中,我看见了军旗上的旄头,遥远的沙地上,我因羁旅而感到愁苦。 帐篷的北边,天空似乎到了尽头,黄河的声音从塞外流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通过“胡角”、“蓟门”、“青海道”等词语,勾勒出一幅边疆的苍茫景象。诗中“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等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夜晚的寒冷与孤寂。而“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则进一步以具象的战争元素,展现了边塞的紧张气氛。最后,“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以壮阔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感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贺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李贺

李贺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