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读谢鸣治先生所作伊洛渊源续录序文其间有曰自是以来犹有窃吾道之名以用于昏浊之世借儒者之言以盖其佛老之真呜呼先生之言盖有所指我知之矣然先生既引而不发愚亦安敢明言聊布短章以诵其志

· 张吉
吾道作配者,阴阳与柔刚。 勋华昔继作,四海蒙休光。 鸿猷垂万世,象尼独彰彰。 孟轲氏既没,欲济嗟无航。 世儒味糟粕,醉梦纷几场。 坠绪竟莫寻,千载空彷徨。 卓哉程夫子,挺生伊洛傍。 遗经究终始,邹鲁风再扬。 珍重紫阳翁,肆力为尤强。 斯文旧正印,截截归大方。 奈何百岁下,通途忽榛荒。 伪儒事粉饰,周身袭逢章。 秉圭立朝廷,那惜正风亡。 低心拜二氏,正邪一秕糠。 谢丈上蔡流,指摘中膏盲。 舟中偶披阅,雅志薄云翔。 欲仗镆铘铦,为君诛彼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勋华:指尧和舜,古代的圣王。
  • 象尼:指孔子,因其字仲尼。
  • 孟轲氏:即孟子。
  • 世儒:指当时的学者。
  • 坠绪:指儒家学说的衰落。
  • 卓哉:卓越。
  • 程夫子:指程颢、程颐,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 紫阳翁:指朱熹,宋代理学大师。
  • 斯文:指儒家文化。
  • 大方:大道,正道。
  • 逢章:指华而不实的文章。
  • 秉圭:手持玉圭,古代官员的象征。
  • 二氏:指佛教和道教。
  • 谢丈:指谢鸣治。
  • 上蔡流:指谢鸣治的学说。
  • 膏盲:指深奥难懂的道理。
  • 镆铘铦:古代的一种宝剑,比喻锐利的言辞。

翻译

吾道之配,阴阳与柔刚。 尧舜昔继位,四海皆蒙其光。 孔子之教垂万世,孟子既逝,欲渡无舟。 世之学者味其糟粕,醉梦纷纭。 儒家学说衰落,千载空自彷徨。 程颢、程颐生于伊洛之旁,究其经典,邹鲁之风再扬。 朱熹尤为努力,儒家文化旧有正印,归于大道。 奈何百年之后,通途忽现荒芜。 伪儒粉饰其事,周身华而不实。 手持玉圭立于朝廷,不顾正风已亡。 屈心拜于佛道,正邪混为一谈。 谢鸣治之学说,指摘深奥难懂。 舟中偶然披阅,其志向高远。 欲仗锐利之言,为君诛除狂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诗中,作者赞颂了尧舜、孔子、孟子等古代圣贤,对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师表示敬仰,同时批评了当时的伪儒和佛道混合的现象。作者通过对比古代圣贤与当时学者的差异,表达了对儒家文化衰落的忧虑和对正道的坚持。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用锐利的言辞来维护儒家正道的决心,显示了其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批判精神。

张吉

明江西馀干人,字克修,号翼斋,别号古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贵州布政使。精研诸经及宋儒著作。尝曰“不读五经,遇事便觉窒碍”。有《陆学订疑》、《古城集》。 ► 4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