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社集同岑梵则王说作柬屈翁山高望公诸子

· 张穆
西郭林泉异昔游,萧萧禾黍不胜秋。 路回野渚循绀殿,海引明霞结十洲。 佳节漫从戎马过,馀生愿傍法云休。 岩栖得共桃花隐,满载山光上小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西郭:西边的城郊。
  • 萧萧:形容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 禾黍:泛指庄稼。
  • 不胜秋:无法承受秋天的凄凉。
  • 路回:路途曲折。
  • 野渚:野外的洲渚,即水中的小块陆地。
  • 绀殿:深蓝色的殿堂,这里指寺庙。
  • 海引:海上的引导,这里指海上的景象。
  • 明霞:明亮的霞光。
  • 十洲:传说中的仙境,泛指遥远美好的地方。
  • 佳节:美好的节日。
  • 戎马:战争,战乱。
  • 馀生:余生,剩余的生命。
  • 法云:佛教中指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
  • 岩栖:在山岩中栖息,指隐居。
  • 桃花隐:隐居在桃花盛开的地方,象征隐逸生活。
  • 山光:山中的景色。
  • 小舟:小船。

翻译

西郊的林泉景色与往日游历时大不相同,风吹动着庄稼,显得秋意浓重,难以承受。路途曲折,沿着野外的水中小洲前行,远处是深蓝色的寺庙。海上明亮的霞光引导着视线,仿佛连接着传说中的仙境十洲。美好的节日似乎只是战争岁月中的匆匆过客,我愿余生能在佛法的庇护下安宁度过。如果能隐居在山岩之中,与桃花为伴,我愿满载山中的美景,乘上小舟,悠然自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西郊秋日的景色,通过对比往昔与今日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岁月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萧萧禾黍”、“海引明霞”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结尾的“岩栖得共桃花隐,满载山光上小舟”更是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深切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张穆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敬之。张和弟。正统四年进士。任工部主事,累官至浙江布政司右参政。有《勿斋集》。 ► 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