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舍身台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台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已自多。 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舍身台:指为国捐躯的地方。
  • 封疆:指国家的边疆。
  • 萧疏:稀疏,稀少。
  • 皤(pó):白。
  • 胡饼:古代一种饼类食品。
  • :用双手捧取。
  •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 列鼎: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
  • 调和:指菜肴的味道调配得宜。

翻译

曾经我写过一首舍身歌,今天登上这舍身台,心中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我独自感慨着这残存的边疆,稀疏的白发又是为了谁而苍老! 我分发着胡饼,总是让自己最后才吃,双手捧起流泉,已经感到十分满足。 回头望向那些贵族的歌舞之地,他们在酒席前询问着菜肴的味道是否调配得宜。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戚继光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牺牲的深刻思考。诗中,“舍身台”象征着为国家献身的决心,而“封疆”和“萧疏鬓发”则反映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和自身岁月的流逝。后两句通过对比自己在边疆的艰苦生活与贵族的奢华享受,突显了作者的清廉与奉献精神。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戚继光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