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道中闻摘桑看火鸟声戏作歌

· 张弼
摘桑看火,休来聒我。我无成都之桑八百株,只有东海薄田数顷馀。 归来高卧先人庐,课儿朝耕暮读书。狂歌时复歌唐虞,尔来聒我将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葛溪: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
  • 摘桑看火:指在桑树下采摘桑叶,同时看守火堆以防火灾。
  • (guō):吵闹,打扰。
  • 成都之桑八百株: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在成都的家中种有八百株桑树,用以自给。
  • 东海薄田数顷馀:指作者在东海边的少量田地。
  • 课儿:教导儿子。
  • 唐虞:指中国古代的两位圣明君主唐尧和虞舜,常用来比喻理想的政治状态。

翻译

在葛溪的路上,听到摘桑叶和看守火堆的声音,我戏谑地写下这首歌。别来打扰我,我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在成都拥有八百株桑树,只有东海边的几顷薄田。我回到祖先留下的屋子里,高枕无忧,教导儿子们早晨耕作,晚上读书。有时我会放声歌唱唐尧虞舜的时代,你们来打扰我,又能怎样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自己与诸葛亮的桑树数量,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课儿朝耕暮读书”展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而“狂歌时复歌唐虞”则流露出对古代圣明政治的怀念。整体上,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张弼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10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