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篇赠张明府端孟兼乞序小草

我闻帝者轩辕氏,韬锋歛锷霞城址。敦容去后久埋光,始得溧阳欧冶子。 欧生铸剑向自殊,恍疑象罔索玄珠。截石云门为锻鍊,鞲镕县寓作洪炉。 镆铘不减龙渊锐,稍辨雌雄或自殊。嗟哉神物难长合,雌雄各已守方隅。 丰城狱里沉埋夕,延津江口夜号呼。张华博物真堪羡,望气占文遂可辨。 一朝向自出尘中,千百年来神物现。欧冶今时异昔时,空带蒯缑无所奇。 贵亦人所骇,贱亦人所痴。贵贱空凭人世口,床头安用黄金为。 平生畏学千人敌,嗜酒犹兼诗瘴癖。白眼何曾为世青,读书万卷将何益。 雅从海内结贤豪,壮志凭凌慕古昔。海阳山下有张君,茂先博物同其伦。 数世承家清白吏,风流文藻众相闻。欧生似附通家后,投分难忘会面亲。 短剑纵能惊世俗,不借张华辩岂真。聊寄长歌歌宝剑,为君乞取七星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韬锋歛锷(tāo fēng liǎn è):收敛刀剑的锋芒。
  • 霞城: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可能意在强调神秘或非凡。
  • 象罔:《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后用以借指虚无的境界。
  • 玄珠:道教内丹名词,比喻道的本体,在此诗中可能指珍贵的东西或某种精髓。
  • 锻鍊:此处指对金属的锤炼加工。
  • 鞲镕(gōu róng):鼓风吹火以冶炼金属。
  • 镆铘(mò yé):古代宝剑名。
  • 龙渊:古代宝剑名。
  • 方隅:指四方和四隅,泛指大地。
  • 蒯缑(kuǎi gōu):用草绳缠结剑柄。
  • 瘴癖:对南方山林间湿热之气的癖好,这里可能指对某种特殊环境或情境的偏好。

翻译

我听说上古的黄帝轩辕氏,在霞城之地收敛刀剑的锋芒。等到敦容离开后,宝剑的光芒长久地被埋没,直到在溧阳出现了欧冶子。 欧冶子铸造宝剑的技艺独特,仿佛在虚无之境中探索珍贵的精髓。在云门山截断石头作为锻炼材料,以县寓当作洪炉进行鼓风冶炼。 镆铘剑的锐利不逊于龙渊剑,只是稍微能辨别出雌雄或者它们各自有所不同。可叹这神奇的宝物难以长久相聚,雌雄各自守在一方。 在丰城狱中沉埋的夜晚,延津江口发出夜号呼喊。张华博学多识实在令人羡慕,他能通过望气和占文来辨别宝物。 一旦有朝一日从尘世中显现,千百年来的神物得以现身。如今的欧冶子已不同于往昔,徒然带着缠着草绳的剑,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贵重也会被人惊骇,贫贱也会被人痴迷。贵贱只是凭借世人的口舌来评判,床头又何必用黄金来装饰呢。 我平生害怕学习那能够对抗千人的本领,嗜好饮酒还兼有对诗的特殊偏好。我以白眼看待世间,就算读书万卷又有什么益处呢。 我向来在海内结交贤能豪杰,怀着壮志仰慕古代的英雄豪杰。在海阳山下有位张君,他像茂先一样博学多识,与他同类。 他家几代都是清正廉洁的官吏,他的文采风流被众人所听闻。我欧生似乎攀附他家成为通家之好后,深感投缘,难忘见面时的亲切。 即使这短剑能够惊世骇俗,但如果没有张华这样的人来辨识,又怎能确定其真实性呢。姑且寄托在这长篇的诗歌中来歌颂宝剑,为您乞求获得七星文般的荣耀。

赏析

这首诗以宝剑为线索,展开了对历史、技艺、人物以及人生的思考。诗中先是讲述了黄帝、欧冶子等与宝剑相关的传说和历史,强调了宝剑的珍贵和神秘。接着,诗人谈到了宝剑的价值和人们对贵贱的看法,认为其评判标准往往是主观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如对学习和读书的看法,以及对结交贤豪的向往。 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形象的比喻,如“韬锋歛锷霞城址”“恍疑象罔索玄珠”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思考,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