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高州忆佥宪潘士谦时分按雷琼

· 刘崧
东上遥峰曙色催,日光林影共徘徊。 藤花乱落溪风起,木叶骤鸣山雨来。 涧道水深行处转,石门云气望中开。 潘仙何许烧丹去,拟共吹笙拂紫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佥宪(qiān xiàn):古代的一种官职。
  •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这里指日光和林影交织晃动的样子。
  • 骤鸣:突然响起。
  • 涧道:山涧的道路。
  • 石门:可能指像门一样的石头或山的开口处。
  • 潘仙:这里指潘士谦,诗中以“仙”称之,可能有赞其超凡之意。
  • 烧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等炼制丹药。
  • 紫苔:青苔。

翻译

向着高州前行时,回忆起佥宪潘士谦,那时他分别按察雷琼地区。 向东登上远处的山峰,曙光催促着前行,阳光和树林的影子相互交织晃动。 藤花纷乱地飘落,溪风悄然吹起,树木的叶子突然作响,山雨即将来临。 山涧道路上,水深处就得转向绕行,望向石门,云气在其中散开。 潘士谦不知到何处去炼制丹药了,我打算和他一起吹着笙,拂去那紫色的青苔。

赏析

这首诗以行程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沿途的景色以及对潘士谦的回忆与想象。诗的开头通过“东上遥峰曙色催,日光林影共徘徊”,展现了清晨时分山峰上的光影变幻,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感觉。“藤花乱落溪风起,木叶骤鸣山雨来”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烘托出一种风雨欲来的氛围,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感。“涧道水深行处转,石门云气望中开”描绘了山涧道路的曲折和石门处云气缭绕的景象,表现出山路的艰险和景色的奇特。最后两句“潘仙何许烧丹去,拟共吹笙拂紫苔”,表达了对潘士谦的思念以及对与他共同游赏的向往,同时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自然景色与情感表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