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朔日纪怀十八韵

· 刘崧
衮衮閒愁集,堂堂急景迁。 残冬惟一月,旅寓向三年。 霜入丝莼美,风掀锦树鲜。 义山通鸟道,禾水涨蛟涎。 雨泣鸣蛩地,云愁过雁天。 川光寒不动,兵气惨相缠。 海上霞生燧,城边月应弦。 疮痍浑未息,疾疠恐相煽。 陇亩迟三白,山林负一廛。 感时何及矣,抚事独凄然。 瞻落传新令,家贫食旧编。 依人惭野燕,恋子剧饥鸢。 席破门悬雨,庖空井閟烟。 种山仍畏虎,蹐地秪怜蚿。 出感关途梗,居愁赋调煎。 鹿门那可问,桃水径须沿。 未必弦真绝,虚疑笔可捐。 东风如解冻,南客且栖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衮衮(gǔn gǔn):连续不断,众多之意。
  • 朔日:农历每月初一。
  • 莼(chún):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这里指莼菜。
  • 蛟涎(jiāo xián):蛟龙的口水,比喻水势汹涌。
  • 蛩(qióng):蟋蟀。
  • 痍(yí):创伤。
  • 疠(lì):瘟疫。
  • 煽(shān):煽动,这里指疫病蔓延。
  • 陇亩:田地。
  • 廛(chán):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和宅院。
  • 蹐(jí):后脚紧跟着前脚,用极小的步子走路。
  • 蚿(xián):一种多足虫。

翻译

众多的忧愁不断汇集,时光匆匆,紧迫的光景在变迁。 残冬只剩下一个月了,旅居他乡快满三年。 霜落下来,莼菜更加美味,风吹动时,锦树显得更加鲜艳。 义山有鸟道相通,禾水上涨如蛟龙的口水般汹涌。 蟋蟀鸣叫的地方雨水哭泣,大雁飞过的天空云朵忧愁。 河流的波光寒冷而凝滞,战争的气氛凄惨地萦绕着。 海上的霞光像烽火般闪耀,城边的月亮似弓弦般高悬。 创伤还完全没有平息,疫病恐怕又要相互蔓延。 田地里盼望三场大雪的迟来,山林中辜负了一处宅院。 感慨时势已经来不及了,处理事情独自感到凄凉。 看到树叶飘落传来新的政令,家中贫困只能吃旧的书籍。 依靠他人惭愧如野燕,眷恋孩子急切如饥饿的老鹰。 坐席破烂,门帘像雨一样悬挂着,厨房空荡,水井被封闭没有烟火。 在山上种地仍然害怕老虎,小心翼翼地走路只可怜那多足的蚿虫。 出门感慨路途阻塞,居住忧愁赋税调高如受煎熬。 像鹿门那样的地方哪里可以问询,桃花溪水的路径需要沿着前行。 未必琴弦真的断绝了,怀疑笔是否可以抛弃。 东风如果能化解冰冻,南来的客人暂且可以安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腊月初一的所感所怀,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旅居他乡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首联通过“衮衮闲愁集,堂堂急景迁”表达了忧愁的聚集和时光的紧迫。颔联和颈联描述了残冬的景象、自然环境以及恶劣的社会状况,如“霜入丝莼美,风掀锦树鲜”的美景与“兵气惨相缠”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的困境。

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疮痍浑未息,疾疠恐相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担忧。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的困境和无奈,“感时何及矣,抚事独凄然”“家贫食旧编”等句表现了他对时势的无奈和生活的贫困。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通过对各种景象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