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海

登高丘,望远海,三千徐市今何在。屃屃断六龙,鲸鲵光五彩。 金阙空悬夜蚌珠,珠光显晦常相待。君不见海师河伯递沉浮,灵不到蓬莱洲。 饮民之膏食民血,嗟哉万里烟尘何处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徐市(xú shì):即徐福,秦代方士,受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一去不返。
  • 屃屃(xì xì):形容用力的样子。
  • 鲸鲵(jīng ní):雄曰鲸,雌曰鲵。这里比喻凶恶的敌人。
  • 金阙:本指天子所居的宫阙,这里指神仙所居的宫阙。
  • 夜蚌珠:夜晚蚌壳里的珍珠。
  • 海师:航海的人。
  • 河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

翻译

登上高高的山丘,眺望辽阔的大海,那曾带领三千人出海求仙的徐福如今在哪里呢?力士们用力拖拽着六龙所拉的车子,凶恶的敌人身上闪耀着五彩光芒。 神仙居住的宫阙中夜晚的蚌珠空自悬挂,珍珠的光芒或明或暗,总是互相交替。您没有看到航海的人和河伯在海中起伏不定,神灵也到不了蓬莱仙洲。 他们吸食百姓的脂膏,吞噬百姓的血肉,唉,这万里的烟尘战乱到哪里才能平息收束啊。

赏析

这首诗通过登高望海的情景,展开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诗中提到徐福求仙的故事,暗示了人们对长生和美好境界的追求往往是虚幻的。同时,描写了力士拉车和凶恶敌人的形象,以及夜蚌珠的明暗变化,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奇幻色彩。然而,诗的重点在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责那些剥削百姓、给国家带来灾难的人,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意境宏大,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神话的引用,又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