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旬宣:周遍宣示。后遂以“旬宣”指巡抚(由原“巡行宣抚”演变而来)之职。
- 承明: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汉承明殿在长安,后以“承明”代指在朝为官。
- 儒宗:儒者的宗师。
- 讲幄:讲经的帷帐。
- 玉节:古代一种饰有玉的节杖,符节的一种;持节的使者。
- 泰伯城:这里指晋陵。
- 赐履:指征召的命令。
- 阿衡:商代官名,引申为任国家辅弼之任,宰相之职。
翻译
督学陈公新接受任命从朝中出发,他曾是儒者的宗师,享有大名。周朝以来向来尊崇讲经的帷帐,汉朝太平无事时盛行谈论兵法。梅花自然地环绕着春申水,陈公持着玉节高高地来到晋陵城。倘若能勤奋地接受圣明君主的诏令,国家的中兴原本重在辅弼之臣。
赏析
这两首诗是为送督学陈公前往晋陵任职而作。诗中首先赞扬了陈公的名声和学识,称他曾是儒宗,具有很高的威望。接着提到了周室的讲幄和汉家的谈兵,可能是在暗示文化教育和军事讨论的重要性,也为下文陈公的赴任做了铺垫。诗中描绘梅花环绕春申水、陈公持节临泰伯城的景象,既展现了当地的美景,又突出了陈公的威严和使命感。最后表达了对陈公能够得到君主重用,为国家中兴做出贡献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悠远,既表达了对陈公的祝贺与期望,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