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殉难十公用前韵太常磊斋吴公

白日无光止水寒,臣心逾苦骨逾酸。 时当阴雨忧方切,勉济云雷屯且盘。 致主有心归一德,招魂无厉逐偏安。 南都应是神游处,羊祜碑前泪万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常:古代朝廷掌管宗庙礼仪之官。
  • 磊斋:吴公的号。
  • 云雷屯:出自《易经》,象征艰难和困境,这里指时势艰难。
  • 致主:辅佐君主。
  • 偏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
  • 南都:明朝陪都南京。
  • 羊祜碑: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登岘山,死后百姓在山上立碑纪念,见者莫不流涕,称羊祜碑。这里借指对殉难者的纪念。

翻译

白天没有光芒,静止的水也透着寒冷,我的内心愈发痛苦,骨头都愈发酸楚。 当时正逢阴雨天气,忧愁更加深切,努力去拯救艰难的时局,在困境中周旋。 辅佐君主一心想要统一天下,凝聚人心,招魂时不要让鬼魂跟着去追求苟且偷安。 南京应该是他们灵魂游荡的地方,在羊祜碑前,我热泪滚滚,万般悲痛。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殉难的十公(包括太常磊斋吴公)的沉痛哀悼和对时局的忧虑。诗的首联通过“白日无光”“止水寒”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痛苦。颔联则描述了当时局势的艰难,以及作者努力应对的决心。颈联表达了作者希望辅佐君主实现国家统一、反对偏安的愿望。尾联以南京的羊祜碑为象征,表达了对殉难者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沉,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殉难者的敬仰。

刘宗周

刘宗周

明浙江山阴人,字起东,号念台,晚改号克念子。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行人。天启元年为仪制主事,历右通政,以劾魏忠贤,削籍归。崇祯元年召为顺天府尹,数上疏忤思宗意,遂谢病归。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复以论救姜埰、熊开元革职归。福王监国时,起故官,劾马士英、高杰、刘泽清,争阮大铖不可用,不听,遂告归。南都亡,绝食二十三日卒,门人私谥正义。治理学以慎独为宗,力倡诚敬之说。曾筑證人书院,讲学于蕺山,人称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钞》、《圣学宗要》、《刘蕺山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