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昆崙叔劝驾

何似蒹葭招隐篇,清饥如病兀如禅。 东山久卧看儿辈,北极新班误壮年。 止合一鸣声已默,不闻三献足犹全。 相逢若问桃源路,为报人间别有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蒹葭(jiān jiā):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诗经·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 兀(wù):静止不动的样子。
  • 东山: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后以“东山”指隐居。
  • 北极:指代朝廷,古人以北极星比喻朝廷。
  • 新班:新的朝班,指新的官职任命。
  • 三献: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这里指多次奉献自己的才能或意见。

翻译

哪比得上那如《蒹葭》般的招隐诗篇,我清苦饥饿如生病一般,又像静止参禅般淡泊。长久地在东山隐居静看儿辈成长,在朝廷新得官职却已耽误了壮年时光。只应像那只鸣叫一声就沉默的鸟,不追求像那多次献才却可能失去完整的人。若相逢时问起桃源的路,我会告知人间还有别样的天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态度。诗的开头用“蒹葭招隐篇”来象征自己对淡泊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感慨自己生活的清苦。“东山久卧看儿辈,北极新班误壮年”则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持和对在朝廷为官耽误壮年时光的遗憾。“止合一鸣声已默,不闻三献足犹全”体现了诗人不追求过多的功名利禄,懂得适可而止的人生智慧。最后两句“相逢若问桃源路,为报人间别有天”,传达出诗人认为人间还有别样美好天地的观点,流露出一种超脱和豁达的心境。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刘宗周

刘宗周

明浙江山阴人,字起东,号念台,晚改号克念子。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行人。天启元年为仪制主事,历右通政,以劾魏忠贤,削籍归。崇祯元年召为顺天府尹,数上疏忤思宗意,遂谢病归。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复以论救姜埰、熊开元革职归。福王监国时,起故官,劾马士英、高杰、刘泽清,争阮大铖不可用,不听,遂告归。南都亡,绝食二十三日卒,门人私谥正义。治理学以慎独为宗,力倡诚敬之说。曾筑證人书院,讲学于蕺山,人称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钞》、《圣学宗要》、《刘蕺山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