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慢
年少疏狂,儗晞发扶桑,濯缨旸谷。北适幽燕东通越,争道中原逐鹿。抗节登车,悲歌倚剑,太华青如粟。闻鸡中夜,秦庭曾有人哭。
谁忆万里关山,尘凝箭羽,慷慨嗟髀肉。白发青衫归故里,多少泥涂之辱。却羡渊明,休官彭泽,三径连松菊。迎门稚子,残书老砚茅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儗(nǐ):比拟,仿照。
- 晞(xī)发:晒发使干。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
- 濯(zhuó)缨: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 旸(yáng)谷:古代神话传说中日出的地方。
- 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 抗节:坚守节操。
翻译
年少时狂放不羁,想要仿效在扶桑晒发,在旸谷洗濯冠缨,以显示自己的高洁。向北到幽燕之地,向东通往越地,都在为争夺中原而竞相奔走逐鹿。坚守节操登上马车,靠着宝剑慷慨悲歌,太华山看起来青葱如粟粒。半夜听到鸡叫,曾有人为秦国的衰败而痛哭(指祖逖闻鸡起舞)。
谁还记得那万里的关山,尘土凝固在箭羽上,只能悲愤地叹息自己虚度光阴,身体发福。如今已白发苍苍,穿着青衫回到故乡,遭受了多少路途的艰难和屈辱。倒是羡慕陶渊明,在彭泽辞官,家园中有三条小路连接着松菊。迎接自己的是年幼的孩子,还有破旧的书籍、老旧的砚台和简陋的茅屋。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作者年少时的壮志豪情,他渴望在广阔的天地中有所作为,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晞发扶桑,濯缨旸谷”“争道中原逐鹿”等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闻鸡中夜,秦庭曾有人哭”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奋发之心。下阕则笔锋一转,描写了作者历经沧桑后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尘凝箭羽,慷慨嗟髀肉”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就的遗憾和无奈,“白发青衫归故里,多少泥涂之辱”则道出了归乡途中的艰辛和屈辱。最后,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表达了对隐居田园、远离尘世纷扰的渴望,“迎门稚子,残书老砚茅屋”描绘出一种宁静、朴实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珍视。整首词情感丰富,层次分明,既展现了作者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他晚年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刘炳
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 369篇诗文
刘炳的其他作品
- 《 七夕对月怀蓝明之黄彦美蒋师文先生 》 —— [ 明 ] 刘炳
- 《 经汝弼叔故馆有感而作呈汝尚叔及彦常弟 》 —— [ 明 ] 刘炳
- 《 送人之钦州 》 —— [ 明 ] 刘炳
- 《 桑中操 》 —— [ 明 ] 刘炳
- 《 百哀诗 其二十九 端以善 》 —— [ 明 ] 刘炳
- 《 庆张子鸣新居 》 —— [ 明 ] 刘炳
- 《 百哀诗 其六十 许德夫 》 —— [ 明 ] 刘炳
- 《 过钱朝阳故居有感柬程伯羽汪宗彝 》 —— [ 明 ] 刘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