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十八咏秋柳

月引笳声出塞微,城南又合数重围。 乍吹疲马寒嘶影,三奏严霜倒扑衣。 乌集空营冤鬼哭,星低孤垒救兵稀。 凭谁列作刘琨曲? 半夜胡儿掩泪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笳声: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 塞微:边塞的微弱声音。
  • 城南:城池的南边。
  • 数重围:多重包围。
  • 乍吹:突然吹起。
  • 疲马:疲惫的马。
  • 寒嘶影:寒冷中马的嘶鸣声和影子。
  • 三奏:三次演奏。
  • 严霜:严寒的霜。
  • 倒扑衣:霜花落在衣服上。
  • 乌集:乌鸦聚集。
  • 空营:空无一人的营地。
  • 冤鬼哭:比喻悲惨的景象。
  • 星低:星星低垂,形容夜晚。
  • 孤垒:孤立的堡垒。
  • 救兵稀:救援的士兵很少。
  • 刘琨曲:刘琨是东晋时期的将领,其曲可能指的是他的军歌或悲壮的乐曲。
  • 胡儿:古代对北方民族的称呼。
  • 掩泪归:含泪归来。

翻译

月光下,笳声微弱地从边塞传出,城南再次被多重包围。突然吹起的寒风中,疲惫的马在寒冷中嘶鸣,影子摇曳。三次演奏的严霜,像是要将霜花扑打在衣服上。乌鸦聚集在空无一人的营地,仿佛冤鬼在哭泣,星星低垂在孤立的堡垒上,救援的士兵寥寥无几。有谁能将这情景编成刘琨的悲壮曲调呢?半夜里,北方的战士含泪归来。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通过笳声、月光、寒风、疲惫的马等元素,传达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诗中“乌集空营冤鬼哭”一句,以乌鸦聚集和冤鬼哭泣的比喻,深刻表现了战场的荒凉与士兵的绝望。结尾的“半夜胡儿掩泪归”更是以北方战士的泪水,映射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无尽伤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悲壮,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同情。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