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知钱相公登高韵

· 郑真
琅峰晴睨九秋高,双榼香携玉色醪。 歌韵有情须着笔,笑谈无事幸同袍。 山深草木成鳞鬣,海阔云霞落羽毛。 采得菊花黄满地,西风归骑晚飘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琅峰:指山峰的美称。
  • (nì):斜视,这里指远望。
  • 九秋:指秋季的第九个月,即深秋。
  • 双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 (láo):浊酒,这里指美酒。
  • 歌韵:歌声的韵律。
  • 着笔:写作,这里指记录下来。
  • 同袍:战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鳞鬣(liè):鱼鳞和兽鬃,比喻山中的草木。
  • 羽毛:鸟羽,比喻云霞的形状。
  • 飘萧:飘扬,形容风声。

翻译

晴朗的日子里,我远望着琅峰,秋高气爽。我们带着双榼,里面装满了美酒。歌声中充满了情感,值得用笔记录下来,我们笑着谈论,庆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山中的草木茂密,像是鱼鳞和兽鬃,海上的云霞广阔,像是落下的羽毛。我们采摘了满地的黄色菊花,西风中骑着马,晚风飘扬,归途显得格外悠扬。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深秋登高的景象,通过“琅峰”、“九秋”等词语勾勒出秋日的辽阔与高远。诗中“双榼香携玉色醪”展现了与友人共享美酒的愉悦,而“歌韵有情须着笔”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后两句以“山深草木成鳞鬣,海阔云霞落羽毛”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结尾的“采得菊花黄满地,西风归骑晚飘萧”则增添了一抹归途的宁静与诗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郑真

明浙江鄞县人,字千之。洪武四年举人。官广信教授。治经学长于《春秋》。与兄郑驹、弟郑凤并以文学擅名。尝取诸家格言,著为集传集说集论。有《荥阳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