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里诗赠姚翁拂尘翁以明经拜州守不之官授经里门二首

敢发群儒冢,苦匏邛友须。 视人诅鸟怪,自我笑鱼枯。 山放鹤猿榜,天开节义图。 不须秋驾梦,折简到猗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栗里: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温泉镇栗里村。
  • 姚翁拂尘翁: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州守:州的长官。
  • :到……去。
  • 苦匏(páo):味道苦的葫芦,比喻人处境穷苦。
  • 邛(qióng)友须:邛地的友人胡须,此处意义不甚明确,可能是用此表达一种特殊的情境或意象。
  • :诅咒。
  • 鸟怪:怪异的鸟。
  • 山放鹤猿榜:山中放着鹤和猿的名册,意味着山中有着自由的生灵。
  • 秋驾:一种驾驭马车的技术,这里代指求仕的行为。
  • 折简:写信,这里指写信邀请。
  • 猗玗(yī yú):美好的样子,这里可能指美好的地方或人。

翻译

您敢于发掘众多儒者的思想,像苦味的葫芦和邛地的友须(此处不太明确其具体含义)。旁人视您如诅咒怪异之鸟,您却自我解嘲如干枯之鱼。在山中那放着鹤猿名册的地方,上天展开了节义的图谱。您不必有追求仕途的梦想,只需一封书信,便能到达那美好之地。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姚翁拂尘翁的一种描述和评价。诗中提到姚翁敢于探索儒家思想,却不被旁人所理解,他有着自我的豁达和坚持。诗中通过“苦匏”“自我笑鱼枯”等形象的表达,体现出姚翁处境的艰难以及他的自嘲与乐观。“山放鹤猿榜,天开节义图”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正义的场景,或许是在暗示姚翁的品德和追求。最后,诗人认为姚翁不必追求仕途,而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美好的境界。整首诗语言含蓄,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姚翁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谢元汴

谢元汴,至肇庆谒桂王,复授兵科给事中。次年,奉命募兵平远。桂王西奔不返,遂奉母隐居丰顺大田泥塘。乱定,还居潮州郡城。母卒,披缁入台湾,不知所终。有《烬言》、《放言》、《霜崖集》、《霜山草堂诗集》、《和陶》、《霜吟》诸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传。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