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壮年时幽居山谷尘俗罕接惟与泉石草木为侣日徜徉其间醒悦心目而已年老力衰世移事改向之醒心悦目者反足以损灵乱思矣盖所养于中者既异故应于外者自殊是以石失其贞而存其乱木失其美而存其恶泉失其清而存其污草失其劲而存其弱理固然也因成律诗四首以泄胸中之郁抑呈录同志庶知比兴之有在焉
弱草不堪扶,晴沙路更虚。
因风长自偃,得雨始微舒。
车马频年路,牛羊几处馀。
生成由造物,留补烧痕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幽居:隐居。
- 徜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 醒悦:使(心目)清醒愉悦。
- 力衰:体力衰弱。
- 世移事改:时代变迁,事情改变。
- 应于外者:对外界的反应。
- 殊:不同。
- 贞:坚贞,坚定。
- 偃(yǎn):倒伏。
翻译
脆弱的小草难以扶持,晴天的沙地道路更加虚软。小草因风总是自己倒伏,得到雨水才开始稍微舒展。这道路上多年来车马频繁经过,还有几处有牛羊的身影呢。万物的生成是由造物主决定的,留下那稀疏的痕迹来修补被火烧过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以弱草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弱草在山谷中的脆弱状态,以及道路的虚软,暗示了人生的艰难。接下来两句写小草随风倒伏,得雨微舒,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后两句则将视野扩大,提到车马频繁的道路和寥寥无几的牛羊,反映出世事的变化。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造物主决定万物生成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中创伤的一种无奈接受。整首诗意境苍凉,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世事无常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