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给事仲安擢蜀中参政

· 谢榛
暂停轩盖离人醉,忽听河桥去马嘶。 怅望那堪春草遍,劳歌不尽夕阳低。 天开鸟道三秦外,地入蚕丛万岭西。 抗疏只今忧转切,几回清梦到金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轩盖:车盖,借指车辆。
  • 离人醉:离别的人饮酒至醉。
  • 河桥:古代桥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之间黄河上。这里泛指送别之地的桥梁。
  • 去马嘶:离去的马的嘶叫声。
  • 怅望:惆怅地想望。
  • 那堪:怎堪;怎能禁受。
  • 春草遍:春草遍布。
  • 劳歌:送别之歌。
  • 天开鸟道:形容山路险峻,只有飞鸟能通过。
  • 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分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
  • 蚕丛:传说中蜀地的开国君主,此指蜀地。
  • 抗疏:向皇帝上书直言。
  • 金闺:指皇宫。

翻译

车辆暂时停下,离别的人饮酒沉醉。忽然听到河桥那边离去的马在嘶鸣。 惆怅地远望,怎堪忍受春草遍地生长,送别之歌不停,夕阳渐渐西沉。 在三秦地区之外,有一条险峻如天开的鸟道,此地进入蜀地的万岭之西。 如今直言上谏,内心的担忧愈发深切,几回在梦中回到了皇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张仲安赴蜀地参政的送别之情以及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首联通过“暂停轩盖”“离人醉”“去马嘶”等场景的描绘,烘托出离别的氛围。颔联中“怅望”“春草遍”“劳歌不尽”“夕阳低”等词语,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忧伤和不舍之情。颈联描述了蜀地的艰险地势,表现出友人此去之路的艰难。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朝廷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既展现了离别的悲伤,又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