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二月六日郭正夫先辈招同陶社和韵二律

阳阿晞发漫称民,洒泪新亭己愧臣。 劫火不烧商士蕨,桃花可识秦时人。 以吾孤咏浊音鼻,遇子同舟垫角巾。 埋照名山总市誉,笑随荷锸睨天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阳阿(yáng ē):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也指南面。
  • 晞发(xī fā):晒发使干。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
  • 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三国吴筑。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 劫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后亦借指兵火。
  • 商士蕨:伯夷和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以商士蕨代指高洁的隐士所食之物。
  • 桃花:这里可能暗指桃花源,象征着避世的理想之地。
  • 垫角巾:头上的巾角折起垫着,以示不拘礼节。

翻译

在南面肆意晒发姑且自称平民,在新亭洒泪已经愧对臣子之名。 战火不会烧毁高洁之士的食物,桃花或许能让我们认出秦时避世的人。 我独自吟咏着浑浊的声音,遇到你如同在同一条船上不拘礼节的人。 将自己的光芒隐藏在名山之中却总是得到世俗的赞誉,笑着随着扛着锹的人轻视那些天真的想法。

赏析

这首诗意境深邃,情感复杂。诗中用了一些典故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看法和自己的心境。

首联中,诗人以“阳阿晞发漫称民,洒泪新亭己愧臣”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愧疚的情绪,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自己无力改变的感慨。

颔联“劫火不烧商士蕨,桃花可识秦时人”,用“劫火”象征战乱,“商士蕨”代表高洁之士的坚守,“桃花”和“秦时人”则暗示了对避世之地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颈联“以吾孤咏浊音鼻,遇子同舟垫角巾”,描绘了诗人孤独吟唱的情景以及与友人相遇时的不拘礼节,体现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情感。

尾联“埋照名山总市誉,笑随荷锸睨天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赞誉的不屑,以及对天真想法的一种独特态度。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谢元汴

谢元汴,至肇庆谒桂王,复授兵科给事中。次年,奉命募兵平远。桂王西奔不返,遂奉母隐居丰顺大田泥塘。乱定,还居潮州郡城。母卒,披缁入台湾,不知所终。有《烬言》、《放言》、《霜崖集》、《霜山草堂诗集》、《和陶》、《霜吟》诸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传。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