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诗二十一首清河即事

高秋去国独兴哀,漂泊孤舟向水隈。 云识山空朝不散,潮知河浅夜能来。 微茫树影千帆落,迢递江声一雁回。 贡禹鹖冠犹在首,王阳书札可曾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北游:向北旅行。
  • 清河:地名,今河北省清河县。
  • 即事:即景,眼前的景物。
  • 张元凯:明代诗人。
  • 高秋:深秋。
  • 去国:离开故国。
  • 兴哀:感慨哀伤。
  • 漂泊:四处流浪。
  • 孤舟:单独的小船。
  • 水隈:水边弯曲的地方。
  • 云识:云知道。
  • 山空:山中空旷。
  • 朝不散:早晨的云不散去。
  • 潮知:潮水知道。
  • 河浅:河水浅。
  • 夜能来:夜晚能够涨潮。
  • 微茫:模糊不清。
  • 树影:树木的影子。
  • 千帆落:许多船只停泊。
  • 迢递:遥远。
  • 江声:江水流动的声音。
  • 一雁回:一只雁飞回。
  • 贡禹:人名,可能是指古代的某位官员。
  • 鹖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 犹在首:还戴在头上。
  • 王阳:人名,可能是指古代的某位文人。
  • 书札:书信。
  • 可曾开:是否已经打开阅读。

翻译

深秋时节,我独自离开故国,心中充满了哀伤,乘坐着孤舟漂泊在水边的弯曲处。云似乎知道山中的空旷,早晨的云不散去;潮水似乎知道河水的浅深,夜晚能够涨潮而来。模糊不清的树影下,许多船只停泊,遥远的江水声中,一只雁飞回。我头上还戴着贡禹的鹖冠,王阳的书信是否已经打开阅读了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秋时节离开故国的孤独与哀伤,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漂泊与无助。诗中“云识山空朝不散,潮知河浅夜能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云和潮以人的感知,增强了诗的意境。后两句则通过对自己头上鹖冠和未开封的书信的描写,透露出诗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增添了诗的深度和韵味。

张元凯

明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 ► 9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