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陵石仲铭所藏渊明归隐图

昔无刘豫州,隆中老诸葛。 所以陶彭泽,归兴不可遏。 凌熇宴功臣,旌旗蔽轇轕。 一壶从杖藜,独视天壤阔。 风吹黄金花,南山在我闼。 萧条蓬门秋,稚子候明发。 岂知英雄人,有志不得豁。 高咏荆轲篇,飒然动毛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隆中:地名,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 陶彭泽:指陶渊明,因其曾任彭泽令。
  • :阻止。
  • 凌熇:高远,此指功臣的荣耀。
  • 轇轕:交错纵横。
  • 黄金花:指菊花,陶渊明喜爱菊花。
  • :门。
  • 明发:天明。
  • 荆轲篇:指《荆轲歌》,表达了荆轲刺秦王的决心。

翻译

昔日如果没有刘豫州,隆中就会老去诸葛亮。 因此陶渊明,归隐的兴致无法被阻止。 功臣宴上荣耀高远,旌旗交错纵横。 我手持一壶酒,拄着拐杖,独自眺望天地的辽阔。 风吹过黄金般的菊花,南山仿佛就在我的门前。 萧条的蓬门里,秋天已至,稚子等待着天明。 谁知道英雄人物,有志向却不能完全实现。 高声吟咏荆轲的诗篇,突然间感到毛发竖立。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诸葛亮和陶渊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志向的感慨。诗中“一壶从杖藜,独视天壤阔”描绘了归隐后的宁静与自由,而“岂知英雄人,有志不得豁”则透露出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最后以荆轲的诗篇作结,展现了英雄气概与悲壮情怀。

张以宁

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