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请命官阮士侨

使星南照破曾阴,咫尺天威俨若临。 铜柱回看双白鬓,觚棱仰望寸丹心。 我留梦到云霄迥,子去恩沾雨露深。 到日钟山烦一问,清溪何日濯烦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使星:指使者,这里特指阮士侨。
  • 南照:向南照耀,指引方向。
  • 破曾阴:突破重重阴霾。
  • 咫尺天威:形容皇帝的威严近在咫尺。
  • 俨若临:庄严得如同亲临。
  • 铜柱:古代用来标示边界的柱子,这里象征边疆。
  • 双白鬓:指诗人自己,表示年老。
  • 觚棱:古代的一种酒器,这里比喻朝廷。
  • 寸丹心:指忠诚的心。
  • 云霄迥:高远的云霄。
  • 恩沾雨露深:比喻受到深厚的恩泽。
  • 钟山:山名,这里指南京。
  • 濯烦襟:洗涤心中的烦恼。

翻译

使者阮士侨,你的光芒南照,破除了重重阴霾,仿佛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回望边疆的铜柱,我已是双鬓斑白,仰望朝廷,我忠诚的心依旧。我留在这里,梦想飞向高远的云霄,你离去时,恩泽如雨露般深厚。等你到达南京时,麻烦你问一问,清溪何时能洗涤我心中的烦恼。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使者阮士侨的敬意和对自己境遇的感慨。诗中,“使星南照破曾阴”描绘了使者的光辉形象,而“咫尺天威俨若临”则体现了诗人对皇权的敬畏。后句通过“铜柱”与“双白鬓”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边疆岁月的回忆和对自己老去的感慨。结尾的“清溪何日濯烦襟”则透露出诗人对解脱和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张以宁

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