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郡大宁寺二首

初地能逃暑,中宵暂问禅。 草中生熠耀,藕上吐婵娟。 同舍病摩诘,东邻老郑虔。 吁嗟坎壈岁,忏悔佛灯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初地:指佛寺的最初之地,即寺院的前院。
  • 逃暑:逃避酷暑,寻求凉爽。
  • 中宵:半夜。
  • 问禅:向禅师请教禅理,寻求心灵的宁静。
  • 熠耀:形容草丛中的萤火虫闪烁的样子。
  • 婵娟:形容月光皎洁。
  • 同舍:同住一室的人。
  • 病摩诘:指同舍的人病重,摩诘是佛教中的菩萨,这里可能指同舍的人病重如菩萨般需要照顾。
  • 老郑虔:东邻的老人,郑虔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人名。
  • 吁嗟:叹息声。
  • 坎壈:坎坷不平,比喻生活艰难。
  • 忏悔:在佛前悔过自新,祈求宽恕。

翻译

在佛寺的前院,我找到了逃避酷暑的清凉之地,半夜时分,我暂时向禅师请教禅理。草丛中萤火虫闪烁,月光皎洁如在藕上绽放。同住一室的人病重如菩萨,东邻的老人郑虔也已年迈。我叹息着这坎坷不平的岁月,在佛灯前忏悔,祈求宽恕。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佛寺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景。通过“初地能逃暑”和“中宵暂问禅”,表达了诗人对清凉与宁静的向往。诗中的“熠耀”和“婵娟”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夜晚的美丽与神秘。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同舍病友和东邻老人的关怀,以及对生活坎坷的感慨。最后,诗人通过“忏悔佛灯前”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祈愿,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张元凯

明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 ► 9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