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一首并序其一

· 张羽
伯鸾舂吴市,伉俪乃相之。 布衣日操作,椎结无容辉。 居贫敢忘敬,举案与眉齐。 斯人亦何修,感彼糟糠妻。 买臣躬负薪,室家请长辞。 岂惟匹妇丑,君子谅有亏。 周道兴闺房,衽席岂为微。 所以冀缺耨,重耳任不疑。 斯道久寂寞,捃摭为此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伯鸾: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字伯鸾,因家贫而曾在吴市舂米。
  •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 伉俪:夫妻。
  • 椎结:指头发盘结如椎,形容朴素无华。
  • 举案与眉齐:形容夫妻间相互尊重,举案齐眉,眉目传情。
  • 糟糠妻:指共患难的妻子。
  • 买臣:指西汉时期的朱买臣,因家贫而亲自负薪,后成为名臣。
  • 闺房:指女子的内室,这里指家庭。
  • 衽席:指床上的席子,比喻夫妻生活。
  • 冀缺耨:希望缺少耕作,比喻希望生活无忧。
  • 重耳:指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因流亡而经历艰难,后成为晋国君主。
  • 捃摭:搜集,采集。

翻译

伯鸾在吴市舂米,与妻子共同生活。他们穿着朴素的布衣,日复一日地劳作,头发简单盘结,不追求外表的光鲜。尽管生活贫困,他们依然相互尊敬,举案齐眉,眉目传情。这样的生活,梁鸿是如何修炼得来的呢?他感激那位与他共患难的妻子。朱买臣亲自背负柴薪,他的妻子请求长久分离。这不仅是因为普通妇女的丑陋,君子的品德也有所缺失。周朝的道德在家庭中兴起,夫妻生活岂能被忽视。因此,希望生活中少些耕作的辛劳,重耳的信任和任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道德观念已经久违了,我搜集这些故事,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伯鸾和朱买臣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古代贫贱夫妻的生活状态和道德追求。诗中,伯鸾与妻子的相互尊重和共患难的情感,与朱买臣妻子的请求分离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于夫妻间情感和道德的重视。诗人通过对古代道德的回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以及对传统美德的怀念和推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和道德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张羽

张羽

张羽,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