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夜命酌终南山水天炼师于海珠信宿赋此

自性本来无执著,为仙为释更为儒。 乍看卓锡依珠寺,须信栖神上玉都。 苦海波涛原浩浩,觉城色相本无无。 大千世界河沙数,尽入如来一黍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夜:元宵节之夜。
  • 命酌:指饮酒。
  • 终南山水天炼师:指在终南山修行的道士或炼丹师。
  • 海珠: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信宿:连宿两夜。
  • 卓锡:指高僧或道士。
  • 珠寺:指海珠的寺庙。
  • 栖神:指精神或灵魂的栖息。
  • 玉都:指仙境或道家的理想之地。
  • 苦海:比喻烦恼的世界。
  • 波涛:比喻世间的纷扰和动荡。
  • 觉城:指悟道的地方。
  • 色相:指外在的形相或表象。
  • 大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宇宙的广大无边。
  • 河沙数:比喻数量极多,无法计算。
  • 如来:佛教中指佛陀。
  • 一黍珠:比喻极小的东西,这里可能指佛法的精微。

翻译

自性本无执著,无论是修仙、修佛还是修儒,都是同源。 乍一看,高僧依附于海珠的寺庙,但须相信其精神已上升至仙境。 苦海中的波涛原本浩瀚无垠,觉悟之城的形相本不存在。 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数量多如河沙,却都包含在如来的一粒微小珠子中。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诗中,“自性本来无执著”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于修行本质的洞察,认为无论是修仙、修佛还是修儒,其本质都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后文通过对“苦海”与“觉城”的对比,以及“大千世界”与“一黍珠”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于宇宙无限与佛法精微的领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梁绍裘

梁绍裘,顺德人。储曾孙,孜子。明世宗嘉靖年间诸生。清咸丰《顺德县志》卷二三有传。 ► 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