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塔

劫火销沉白马鸣,山中曾有化人城。 龙听佛法千轮相,鸟下僧斋一磬声。 入定锡飞泉已迸,安禅心静月长明。 阎浮世界须甘露,谁洒清泠惠众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阿耨塔:佛教中的一种塔,象征着佛教的圣洁和智慧。
  • 劫火:佛教用语,指世界毁灭时的火灾。
  • 化人城: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城市。
  • 龙听佛法:传说中龙王会听佛陀讲法。
  • 千轮相:指佛的相貌,具有千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鸟下僧斋:指鸟儿停在僧人的斋饭旁。
  • 一磬声:指僧人敲击的磬声,用于引导修行或结束修行。
  • 入定:佛教术语,指进入深度的冥想状态。
  • 锡飞:指僧人使用锡杖飞行的传说。
  • 安禅心静:指通过禅修达到心灵的平静。
  • 阎浮世界:佛教中指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
  • 甘露:佛教中指能使人解脱的佛法。
  • 清泠:清凉而清澈。

翻译

在劫火销毁一切的传说中,白马的嘶鸣声回荡,山中曾有仙人居住的化人城。龙王倾听着佛陀的佛法,展现出千种不同的佛相,鸟儿停在僧人的斋饭旁,听着一声磬响。僧人通过锡杖飞入深度的冥想,泉水因他们的修行而迸发,他们的心灵在禅修中达到平静,月亮也因此显得更加明亮。在这个我们所居住的阎浮世界中,需要佛法的甘露来滋润,谁能洒下这清凉而清澈的智慧,惠及众生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传说和修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佛教的神秘和深远。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和象征,如“劫火”、“化人城”、“龙听佛法”等,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佛教世界。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智慧和解脱之道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众生苦难的同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宗教哲理和人文关怀。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