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余太史伯祥册封衡府
凤城西跃九花虬,况是亲持玉节游。
刻石琅琊劳使者,剪桐沧海赐诸侯。
绡来席上鲛为室,霞起涛边蜃作楼。
左席称诗青社月,前驱负弩白门秋。
风尘拥彗驺曾出,水旱封书黯自愁。
禁近归来趋入谒,不知何以献宸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凤城:指京城。
- 九花虬:指装饰华丽的马车。
- 玉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玉制符节,代表皇帝的权威。
- 琅琊:地名,今山东临沂一带。
- 剪桐:古代诸侯受封时,天子剪桐叶为符信。
- 沧海:指大海。
- 绡:薄纱。
- 鲛:传说中的海中生物,能织绡。
- 蜃:传说中的海中生物,能吐气成楼台形状。
- 左席:指在朝廷中的位置。
- 青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处所。
- 前驱:前导,引路。
- 白门:南京的别称。
- 风尘:指旅途的劳累。
- 拥彗:拿着扫帚,表示恭敬。
- 驺:古代骑士。
- 封书:指封赏的文书。
- 宸旒:指皇帝。
翻译
在京城的西边,华丽的马车疾驰而去,何况是手持皇帝的玉节出游。在琅琊刻石纪念使者的功绩,通过剪桐叶的方式在大海之滨赐予诸侯封赏。在宴席上,薄纱般的鲛鱼织成的房间,海边的蜃气幻化成楼台。在朝廷中称颂诗篇的月光下,秋天在南京的前导骑士负弩前行。旅途劳累,拿着扫帚的骑士曾经出发,水旱灾害的封赏文书让人自愁。回到宫中急忙入朝觐见,不知如何向皇帝献上自己的忠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使者出使衡府的盛况和归来的心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凤城”、“九花虬”、“玉节”等,展现了使者的尊贵和使命的重大。同时,通过“绡来席上鲛为室,霞起涛边蜃作楼”等句,描绘了使者所见的海上奇景,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最后,诗人的心情由出使的荣耀转为归来的忧虑,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