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季朗赴镇江文学

才子今为都讲师,曾将奏牍上彤墀。 书题京口三山长,工问延陵十字碑。 苜蓿有官无饱饭,茅柴何处不堪诗。 竹西尚记缁帷在,江上寻君自可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都讲师:指担任讲学职务的学者。
  • 奏牍:古代官员上奏的文书。
  • 彤墀:红色的台阶,指皇宫。
  • 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
  • 三山长:指镇江附近的三座山。
  • 延陵:地名,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 十字碑:指刻有十字的石碑。
  • 苜蓿: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指官职微薄。
  • 茅柴:指简陋的生活条件。
  • 竹西:地名,指镇江。
  • 缁帷:黑色的帷幕,指讲学的场所。

翻译

才子如今成为了讲学的导师,曾经将他的奏章呈递至皇宫的红阶前。 他曾在京口的三山之间留下书信,询问延陵那刻有十字的石碑。 虽然官职微薄,生活简朴,但无论何处都能找到诗意。 记得在竹西的讲学之地,江边寻找你,我们的相聚自然可期。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欧大任送别魏季朗赴镇江任文学官的作品。诗中,欧大任赞美了魏季朗的才华和学识,回忆了他曾在京口留下的足迹,并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诗中“苜蓿有官无饱饭,茅柴何处不堪诗”一句,既反映了魏季朗官职的微薄和生活的不易,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诗意生活的赞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期待。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