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江叹

檀林烧豆火,水族失龙鳞。 乘槎难及汉,避俗敢言秦。 碧海徒多梦,青山已少人。 独怜边徼地,不及帝城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檀林:檀香林(tán lín),这里指寺院或佛地。
  • 乘槎(chéng chá):指登天遨游,这里喻入朝为官。
  • 徼地(jiǎo dì):边境地区。

翻译

在寺院里烧着豆火,水中的动物失去了龙鳞。想要入朝为官难以实现,想要躲避世俗却又不敢说像秦朝那样。那碧蓝的大海只是徒然让人有许多梦想,青翠的山峦已经少有人烟。唯独可怜这边境之地,比不上京城的春天。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慨和对边地的怜悯。首联通过“檀林烧豆火”和“水族失龙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颔联中“乘槎难及汉”表达了作者对入朝为官的渴望却难以实现,“避俗敢言秦”则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无奈和不敢轻易逃避的心境。颈联的“碧海徒多梦,青山已少人”,进一步强调了梦想的虚幻和人烟的稀少,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失落。尾联“独怜边徼地,不及帝城春”,将边地的荒凉与京城的繁华相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边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