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竹

渭川竹比青琅玕,蓟城欲种恨独难。 数竿潇洒忽在眼,变化叵测生毫端。 是谁好事留真迹,无乃疏狂凤池客。 沃叶犹含雨露香,癯梢不改烟云色。 玉堂画静陶幽情,苍辉绿荫交前楹。 砚池水碧动龙影,窗户风微铿玉声。 七贤林远知何处,六逸溪深可同趣。 宿凤终期紫实垂,钓鳌未截长竿去。 我有閒居十亩宽,此君安得同盘桓。 凭栏歌罢久叹息,秋气满堂生暮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渭川:渭河平原,位于今陕西省,以盛产竹子闻名。
  • 青琅玕(láng gān):指青玉,这里形容竹子的颜色翠绿如玉。
  • 蓟(jì)城:古代的城池,在今北京市一带。
  • 叵(pǒ)测:不可推测。
  • 无乃:莫非,表示推测。
  • 疏狂:豪放,不拘束。
  • 凤池客:指朝中官员。凤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称中书省为“凤凰池”,后借指朝中官员。
  • 沃叶:润泽的叶子。
  • 癯(qú)梢:清瘦的竹梢。
  • 玉堂:豪贵的宅第。
  • 陶幽情:陶冶幽静的情趣。
  • 七贤:指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 六逸:指竹溪六逸,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 盘桓(huán):徘徊,逗留。

翻译

渭河平原的竹子堪比青玉般美丽,想要在蓟城种植却遗憾难以做到。 几竿竹子潇洒地出现在眼前,从笔端生出变化莫测的姿态。 是谁做了这样的好事留下这逼真的画作,莫非是豪放不羁的朝中官员。 润泽的竹叶还带着雨露的香气,清瘦的竹梢不曾改变烟云的颜色。 豪贵宅第中的画安静地陶冶着幽静的情趣,苍翠的辉光和绿色的树荫交映在前庭的柱子间。 砚池中的水碧绿如动着龙影,窗户边微风轻吹发出玉器相击的声音。 竹林七贤隐居的林子不知在何处,竹溪六逸隐居的溪边深远可一同寻趣。 期望凤凰栖息之处最终能结出紫色的果实,钓鱼的人未截断长长的鱼竿离开。 我有十亩宽广的闲适居所,这竹子怎能和我一同逗留呢。 靠着栏杆歌唱完后长久地叹息,秋气充满堂屋生出傍晚的寒意。

赏析

这首诗以画中的竹子为主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抒情。诗的开头通过对比渭川竹子和蓟城种植竹子的难度,引出了画中竹子的出现。接着描述了画中竹子的潇洒姿态和变化莫测,猜测作画者可能是一位疏狂的朝中官员。然后,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画中竹子的润泽叶子和清瘦竹梢,以及画所营造出的幽静氛围,如玉堂中的陶幽情、砚池的龙影和窗户的玉声等,给人以丰富的感官体验。诗中还提到了竹林七贤和竹溪六逸,增添了文化底蕴和历史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竹子能与自己一同在闲居中逗留的愿望,但现实中却未能实现,只能在歌唱后叹息,感受着秋气带来的暮寒,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将对竹子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罗亨信

明广东东莞人,字用实,号乐素。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正统五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大同,擢右副都御史。土木之变时,誓诸将死守宣府,人心始定。也先挟英宗至,不纳。据要冲孤城,外御强敌,内屏京师。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寻致仕归,卒于家。有《觉非集》。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