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延平书院二首

先生不可作,千载仰仪刑。 道脉承伊洛,心传在考亭。 池涵新涨绿,碑蚀古苔青。 坠绪今谁续,斜阳草满庭。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è):拜见。
  • 延平书院:古代的一所书院,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
  • 先生:指学问或道德上有成就的人,这里特指朱熹。
  • 仪刑(yí xíng):典范,榜样。
  • 道脉:指儒家学说的传承。
  •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这里代指河南洛阳一带,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
  • 心传:指学问或思想的传承。
  • 考亭:朱熹的别号,这里指朱熹的学说。
  • 池涵:池塘包含。
  • 新涨绿:指春天池塘水位上升,水面呈现绿色。
  • :侵蚀,这里指青苔覆盖。
  • 坠绪:指学问或传统的衰落。
  • 斜阳:夕阳。
  • 草满庭:庭院中长满了草,形容荒凉。

翻译

先生已经不在,千百年来我们仰望着他的典范。 儒家学说的传承源自伊洛,而思想的传递则在于考亭。 池塘中蕴含着新涨的绿水,古老的石碑上青苔斑斑。 如今谁来继续这衰落的传统,斜阳下庭院中长满了草。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朱熹及其学说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传承的忧虑。诗中,“先生不可作,千载仰仪刑”直接表达了对朱熹的敬仰之情,而“道脉承伊洛,心传在考亭”则强调了朱熹学说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后两句通过对书院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学问传统衰落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传承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黄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