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浯溪读碑图
漫郎左氏癖,鲁国羲之鬼。千载远擅场,同时恰对垒。
有唐九庙随秋烟,一片中兴石不毁。几回吹律寒谷春,几度看碑陈迹新。
辽鹤归来认城郭,杜鹃声里含君臣。折钗黄绢森光怪,旧国山河馀气概。
当年富贵腹剑多,异代风流椽笔在。书生何负于国哉,元祐之籍何当来。
子瞻吃饱惠州饭,涪翁夜上浯溪台。扶藜扫石溪声咽,不禁技痒还题碣。
清时有味是无能,但漱湘流莫饶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漫郎:指元结,唐代文学家,因曾作《漫郎》诗而得名。
- 左氏癖:指对《左传》的特别爱好。
- 鲁国羲之鬼:指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尊为“书圣”。
- 擅场:指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成就。
- 九庙:指帝王的宗庙,这里指唐朝的宗庙。
- 吹律:古代的一种音乐活动,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 辽鹤:传说中的仙鹤,常用来比喻长寿或远行归来的人。
- 杜鹃声:杜鹃鸟的叫声,常用来象征哀怨或思乡。
- 折钗黄绢:指古代女子的饰品和丝织品,这里用来形容文物的珍贵。
- 森光怪:形容文物光彩夺目,神秘莫测。
- 腹剑:比喻内心阴险。
- 椽笔:指大笔,比喻文笔雄健。
- 元祐之籍:指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献。
- 子瞻:苏轼的字,北宋文学家。
- 涪翁:指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因其号涪翁而得名。
- 扶藜:拄着藜杖,形容行走不便。
- 题碣:在石碑上题字。
- 清时:指太平盛世。
- 湘流:指湘江,这里比喻保持沉默。
翻译
元结对《左传》有着特别的爱好,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千年不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仿佛是同时代的对手。唐朝的宗庙随着秋烟消逝,但那块记载中兴事迹的石碑却屹立不倒。几度春风吹过寒冷的山谷,几度我凝视着那块石碑,陈迹依旧新鲜。像那远行的仙鹤归来,认出了旧日的城郭,杜鹃的叫声中蕴含着对君臣的思念。那些珍贵的文物光彩夺目,神秘莫测,旧国的山河依然留有气概。当年的富贵之人内心阴险,但他们的风流事迹却通过雄健的文笔流传下来。书生何曾辜负过国家,元祐年间的文献何曾消失。苏轼在惠州吃得饱,黄庭坚夜里登上浯溪台。我拄着藜杖,扫去石碑上的尘土,听着溪水声,不禁技痒,又在石碑上题字。在太平盛世中,有滋有味的生活是因为无能,我只能默默地漱洗湘江水,不要多嘴。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文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的珍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洞察和对文化的情感。通过对石碑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责任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