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古

· 杨慎
朝游巍峨宫,暮坠峥巆壑。 面笑皆成叹,春华秋已落。 耳馀互侵陵,田窦相倾夺。 富贵生不仁,荣华有销铄。 何如商山翁,茹芝咏莫莫。 冥鸿度逵陵,樊笼岂栖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 峥巆(zhēng yíng):险峻的山谷。
  • 春华:春天的花朵。
  • 销铄:消磨,消失。
  • 商山翁:指商山四皓,古代隐士,这里泛指隐居的人。
  • 茹芝:吃灵芝,比喻隐居生活。
  • 莫莫:茂密的样子,这里指隐居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 冥鸿:高飞的鸿雁,比喻高远不受拘束的人。
  • 逵陵:大路和高山。
  • 樊笼:鸟笼,比喻束缚。

翻译

早晨游览那高大雄伟的宫殿,傍晚却坠入险峻的山谷。 面带笑容的人最终都变成了叹息,春天的花朵秋天已经凋落。 耳朵和余音相互侵扰,田野和窦道相互争斗。 富贵中的人生出不仁之心,荣华富贵终有消磨的一天。 何不像商山的隐士那样,吃着灵芝,吟咏着隐居生活的美好。 高飞的鸿雁飞越大道和高山,鸟笼岂能成为它们的栖息之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朝游暮坠、春华秋落的描绘,表达了人生无常、富贵荣华转瞬即逝的感慨。诗中“耳馀互侵陵,田窦相倾夺”反映了人世间的纷争与矛盾。后半部分通过对商山翁和冥鸿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杨慎

杨慎

杨慎,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