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陶徵君饮酒二十首

金门可以隐,碧山可以仕。 所乐非穷通,为仁总由己。 不待曾点言,始觉三子耻。 铿然舍瑟处,便是唐虞理。 人生大妄中,妄妄胡可纪。 不复梦周公,仲尼所以止。 扪虱谈时务,雄豪焉足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门:指显贵之门,比喻官场。
  • 碧山:指隐居之地,比喻山林。
  • 穷通:指人生的困厄与显达。
  • 曾点:孔子弟子,曾与孔子讨论仁义。
  • 三子:指曾点、颜回、子路,孔子弟子中的三位。
  •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 舍瑟:放下瑟,瑟是一种古代乐器,此处比喻放下世俗的纷扰。
  •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古代的贤明君主。
  • 大妄:极大的虚妄,指人生的种种虚幻不实。
  • 扪虱:比喻琐碎小事,扪,摸。
  • 仲尼:孔子的字。

翻译

在显贵之门可以隐居,在山林之中也可以出仕。 我所追求的快乐并非取决于人生的困厄或显达,行仁义之事总是由自己决定的。 不必等到曾点来谈论,就能感觉到其他三人的羞耻。 在放下瑟的那一刻,响亮的声音中,正是唐尧虞舜治理天下的道理。 人生中充满了极大的虚妄,这些虚妄的事情又怎能一一记述。 不再梦想成为周公,这就是孔子之所以停止追求的原因。 谈论时务如同扪虱般琐碎,那些英雄豪杰又怎能依靠。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诗中,“金门可以隐,碧山可以仕”展现了作者对于隐居与出仕的开放态度,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选择。通过对比“穷通”与“为仁”,作者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个人可以自主决定的。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如曾点、孔子,以及对“唐虞理”的向往,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虚妄的批判。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杨起元

明广东归善人,字贞复,号复所。万历五年进士。从罗汝芳学王阳明理学。张居正当政,恶讲学。适汝芳被劾罢,起元宗王学如常。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启初追谥文懿。有《證学编》、《杨文懿集》等。 ► 2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