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宜庵为高都宪赋

都台有客人中彦,卓荦才华金百炼。 忠贞耿耿动宸旒,风裁棱棱肃邦宪。 哲人所见殊非常,世事多与心参商。 浩然归思不可遏,千里再拜陈封章。 臣忝南台司宪纪,庶政皆归臣统理。 设施容或乖其宜,罪虽有归臣实耻。 老亲况复双龙钟,家无应门五尺童。 臣沐隆恩归未得,故山回首情无穷。 臣齿于今过半百,二毛渐觉秋霜白。 疾病侵寻志虑衰,施于有政宁无惑。 以兹三事恒自叹,公义私情俱未安。 揆分惟宜置闲散,天恩倘许当衔环。 圣主方求经济者,得士如公宁忍舍。 公心不啻金石坚,丹悃重陈双阙下。 帝曰卿才实有为,卿言恳恳难竟违。 膝下许卿得终养,未许终老山中扉。 纶音南来不信宿,拂衣一笑归乡曲。 进退从容大义明,孤标真足扶颓俗。 我位于公固不侔,我身自揣尤宜休。 太息高风先着步,题诗送别令人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宸旒(chén liú):帝王的冠冕,借指帝王。
  • 风裁:风度,气派。
  • 棱棱:严肃,严厉。
  • 参商:比喻意见不合,不和。
  • 揆分(kuí fèn):估量自己的身份和能力。
  • 衔环:古代官员退职后所佩带的玉环,象征退隐。
  • 丹悃(dān kǔn):赤诚的心意。
  • 纶音(guān yīn):帝王的诏令。
  • 颓俗:衰败的风俗。

翻译

都台有位客人,是人群中的英才,才华出众如同经过百炼的黄金。他的忠诚坚定,感动了帝王,他的风度严肃,整顿了国家的法律。

这位智者所见非同寻常,世事常常与他的心意不合。他心中充满了归乡的渴望,千里迢迢地再次拜见帝王,陈述自己的封章。

我作为南台的司宪纪,所有的政务都归我管理。如果有所失误,虽然有罪,但我实在感到羞耻。

我的老亲已经年迈,家中没有能够应门的孩童。我沐浴着帝王的隆恩,却未能归家,回首故山,情感无限。

我的年纪已经过半百,白发渐渐如秋霜。疾病侵袭,意志和思虑都已衰退,对于政务,怎能没有疑惑。

因此,这三件事常常让我自叹,公义和私情都未能得到安宁。估量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只适宜退隐,如果天恩允许,我将佩带衔环。

圣主正在寻求有经济才能的人,像您这样的士人,怎能忍心舍弃。您的心意坚如金石,再次在双阙下陈述赤诚的心意。

帝王说您的才能确实有所作为,您的话恳切难以违背。允许您在膝下终养,但不允许您终老于山中的门扉。

帝王的诏令南来不久,您拂衣一笑,归乡而去。进退从容,大义分明,您的孤高品格足以扶持衰败的风俗。

我与您相比固然不及,我自认为更应该休息。叹息您的高风亮节先行一步,题诗送别,令人感到羞愧。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忠诚耿直的官员,他在面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之间的矛盾时,选择了退隐,以示对国家和家庭的尊重。诗中,“卓荦才华金百炼”形容其才华出众,“忠贞耿耿动宸旒”展现其忠诚,而“哲人所见殊非常”则突显其超凡的见解。最后,诗人以自谦之辞,表达了对这位官员高风亮节的敬佩,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退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忠诚与退隐的深刻理解。

黄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