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九月杪予从江宁入句曲晤林明府仅人因得接黍谷钱中丞之欢同寓崇明寺畅谈捧腹已成三日夕之乐十月朔二鼓别归邻院而宿夜梦与中丞凭高俯视见有搅绵花者梦中幻境其花蒙茸如海风撼浪予谓中丞曰可共作搅绵花诗何如中丞诺之予遂先成二句曰却似白云生谷口还如泻水置平川及旦林紫君相过因与中丞同早饭王大席陈南浦俱在焉饭后相与步城头揽郭外秋色而凭高之意遂忆梦中因语中丞中丞索予续成欲和同游者各属一章即以此为相逢剪拂投赠之雅什也
寒衣梦里欲装绵,新絮茸茸搅暮天。
却似白云生谷口,还如泻水置平川。
凭高喜接中丞武,引玉先投野衲笺。
若不吟诗庆相遇,沾泥心事笑枯禅。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寅:天干地支纪年法,此处指某个甲寅年。
- 杪(miǎo):树枝的细梢,这里指月末。
- 句曲:山名,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
- 黍谷:一个地方,这里指代钱中丞来自的地方。
- 朔:农历每月初一。
- 蒙茸:形容草木蓬松。
- 剪拂:修整擦拭,引申为提携,赏识。
- 衲(nà):僧衣,常用以借指僧人。
翻译
在甲寅年九月月末,我从江宁前往句曲,见到了林明府仅人,也因此有幸结识钱中丞,大家一同住在崇明寺,畅谈欢笑,度过了愉快的三天三夜。十月初一的二更时分,我告别回到邻院住宿,夜里做梦,与中丞登高俯视,看到有人在搅绵花,梦中的幻境里,那棉花蓬松如被海风吹动的波浪。我对中丞说:“我们可以一起作搅绵花诗,怎么样?”中丞答应了。我于是先写出两句:“却似白云生谷口,还如泻水置平川。”等到天亮,林紫君来访,我便与中丞一起吃早饭,王大席、陈南浦也都在。饭后大家一起登上城头,欣赏城外的秋色,登高的情景让我想起了梦中的事,于是告诉中丞。中丞让我把诗续完,并希望一同游玩的人每人写一章,就把这当作是相逢时互相赏识、赠送的美好诗作。 寒冷的衣服在梦里想要装填棉花,新的棉絮蓬松地搅动着傍晚的天空。 就好像白云从山谷口升起,又如同倒水放置在平坦的川地上。 登高高兴地结识中丞的英武,我先抛出诗句就像僧人投出的诗笺。 如果不写诗庆贺这次相遇,那心中沾着尘世烦恼的事会让我嘲笑那些枯坐参禅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的一次奇特经历为背景,将现实中的相遇与梦中的景象相结合,充满了奇幻的色彩。诗的首联和颔联描述了作者的梦境,棉花如白云、如泻水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梦中棉花的蓬松之态,富有想象力。颈联表达了作者与中丞相遇的喜悦,以及自己先作诗的情景。尾联则强调了写诗庆祝相遇的重要性,否则心中的烦心事会让人觉得那些枯坐参禅的行为可笑。整首诗意境独特,情感真挚,既体现了作者对这次相遇的珍视,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