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饯郡守稷山王侯得凤字

· 顾清
南薰不入虞弦弄,两岐每詑渔阳诵。 岂知三年东海头,黍稻连云茧如瓮。 皇华问俗已知本,丹扆思贤每劳梦。 双旌此去谁能留,矫首梧冈听鸣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薰:指初夏时的东南风。薰,读音为“xūn”。
  • 虞弦:虞舜所制的五弦琴。后泛指琴。
  • 两岐:长出两个枝杈。后用以比喻丰收,或以之歌颂吏治成绩卓著。岐,读音为“qí”。
  • (tuó):欺骗。
  • 皇华: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所执的节杖或所乘的车骑,后亦用作对使臣的尊称。
  • 丹扆(yǐ):丹屏。亦借指君王。扆,古代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翻译

温暖的南风没有奏响虞舜所制的琴音,丰收的景象常被错误地说成是渔阳的情形。哪里知道在东海之畔三年的时间里,黍米稻谷接连如云,蚕茧大如瓮。使臣出访询问民俗已经知晓根本,君王在宫中思念贤才每每在梦中劳神。这双旌旄此番离去谁能挽留,仰头望向梧冈期待听到凤凰的鸣叫。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郡守稷山王侯的赞美和期待。诗的前两句通过“南薰不入虞弦弄”和“两岐每詑渔阳诵”,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和虚假的现象。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岂知三年东海头,黍稻连云茧如瓮”,则展现了东海地区的丰收景象,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了实际的成就。“皇华问俗已知本,丹扆思贤每劳梦”则表达了对使臣了解民俗和君王思贤若渴的赞美。最后两句“双旌此去谁能留,矫首梧冈听鸣凤”,表达了对郡守离去的不舍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