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始兴城下

似类沙鸥迹,偏寻木客言。 金盘秤石马,玉斧印杉孙。 买竹供编筏,维舟且听猿。 半生营一寺,甘苦向谁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木客:传说中的山中精怪,这里或指居住在山林中的人。
  • 金盘秤石马:此句较为费解,可能是用金盘来衡量石马的重量,象征着某种行为的慎重或对某种事物的评估。
  • 玉斧印杉孙:“杉孙”指杉树的幼木,用玉斧在杉树上做印记,具体寓意不太明确。
  • 筏(fá):用竹子或木头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翻译

如同沙鸥般的行迹,特意去寻找山林中人的话语。 用金盘来衡量石马,用玉斧在杉树幼木上做印记。 购买竹子用来编制竹筏,系好船只且聆听猿猴的啼叫。 半辈子经营一座寺庙,其中的甘苦又能向谁诉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始兴城下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似类沙鸥迹”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状态,而“偏寻木客言”则显示出他对与山林中人交流的渴望,也许是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启示或慰藉。“金盘秤石马,玉斧印杉孙”这两句诗的意象较为奇特,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可能暗示着诗人对某些事物的深入思考或独特的见解,但具体含义难以确切把握。“买竹供编筏,维舟且听猿”则描绘了诗人的实际行动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他在自然中的一种自在与宁静。最后,“半生营一寺,甘苦向谁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半辈子经营寺庙的感慨,其中的甘苦无人能懂,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整首诗意境悠远,用词独特,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