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东全副戎之京

玉剑光芒尚绕身,沧波万里拥归津。 霸陵未必长能醉,圯上其如有此人。 五岭风烟侵旅鬓,九重心事怆孤臣。 他时准备相逢处,一笑辕门甲胄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副戎:副将,此处指张东全的职位。(“戎”,读音:róng)
  • 归津:归家的渡口,此处指归程。
  •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后也指送别之处。
  • 圯(yí)上:桥上。秦末张良曾在圯上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此处借指张东全或许有非凡的际遇。

翻译

你的身上依旧环绕着玉剑的光芒,在万里沧波之中踏上归家的路途后,又将前往京城。霸陵送别之处未必能一直沉浸在醉酒之中,桥上或许会出现像张良那样的奇人(可能暗指张东全也会有非凡的机遇)。五岭的风烟侵蚀着你的旅途中的双鬓,九重朝廷的心事让孤臣感到悲怆。他日准备在相逢之处相见时,在辕门处将会看到你身着崭新的甲胄,脸上露出笑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张东全去京城赴任时所作。诗的首联描绘了张东全的英武形象和他即将踏上的征程。颔联通过霸陵和圯上的典故,既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又暗示了对张东全未来的期望。颈联则写出了旅途的艰辛和对朝廷局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的深沉情感。尾联展望了未来的重逢,给人以希望和信心。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用典恰当,既表达了送别之情,又蕴含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