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用常下第写怀

· 顾清
漫说龙蟠与蠖伸,亨衢何遽不为迍。 才如贾谊宁终斥,美若陈平岂惯贫。 岐路只于忙里错,头颅须识本来真。 眼前掬水翻荷地,一笑相看剩几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漫说:别说,不要说。
  • 龙蟠(pán):指贤者潜处待时。
  • 蠖(huò)伸:像尺蠖一样屈伸,比喻人不得志时屈身,得志时伸展。(“蠖”,读音“huò”)
  • 亨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常喻美好的前程。(“衢”,读音“qú”)
  • 迍(zhūn):本义指行走艰难的样子,这里指挫折、困境。(“迍”,读音“zhūn”)
  • 贾谊:西汉文学家,政论家,因被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 终斥:最终被排斥。
  •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曾贫困潦倒,后成为丞相。

翻译

不要说贤者潜处待时或屈伸求进,美好的前程怎会突然就陷入困境呢。才华如同贾谊的人怎会一直被排斥,容貌俊美如陈平的人又怎会一直贫困呢。在忙碌中人们容易走错道路,要明白自己的头颅应该保持本来的真实面目。眼前这片可以捧水灌溉、翻转荷叶的土地上,能够一笑相对的还能有几人呢。

赏析

这首诗以议论开篇,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作者认为,即使有才能的人也可能遭遇挫折,美好的前程并非一帆风顺。接着,用贾谊和陈平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有才华的人不会永远被埋没,有美貌或才能的人也不会一直处于贫困之中,暗示了对未来的期望。“岐路只于忙里错,头颅须识本来真”是诗中的警句,强调人们在忙碌中容易迷失方向,应该保持清醒,认识自己的真实本质。最后一句则在感慨在尘世中,真正能相互理解、坦诚相待的人并不多。整首诗语言简洁,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世事的感慨。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