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子还宁晋

我昔张帆游琼海,天荒地老愁心改。 木客红唇啸益悲,鲛人泪眼珠难采。 连石日沉天地昏,妖氛瘴雾如飞尘。 此身已作仲文树,无复生意当青春。 斯时得交王大令,飘飘仙气更氤氲。 琴声不特吏难欺,还将大略息疮痍。 不种河阳满县花,笔端富丽自豪华。 赠予墨滓过一斗,身虽圭组志烟霞。 如今北归朝绛阙,留连惜别珠江月。 珠江月色清尤寒,征帆关切到征鞍。 太行秋声井陉里,昔时惯入乞人耳。 送君不怨道路长,至今能梦滹沱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木客:传说中的山中怪兽,这里指在山林中发出悲啸的神秘生物。(“客”读作“kè”)
  • 鲛人:神话传说中的人鱼。(“鲛”读作“jiāo”)
  • 妖氛瘴雾:指邪恶的气息和有毒的雾气。
  • 仲文树:典故,仲文忧闷时,看到枯树便认为是自己的写照。这里表示作者心情愁苦,如同枯树一般。
  • 王大令:指王伯子,大令可能是其官职或尊称。
  • 氤氲:形容烟气弥漫的样子,这里表示仙气缭绕。
  • 圭组:指官员的礼服和佩饰,借指官员的身份。

翻译

我曾经扬帆游览琼海,那天地荒老的景象让我的忧愁之心改变。 山林中的怪兽红唇长啸更加悲凉,鲛人泪落如珠却难以采集。 山石连日沉没,天地昏暗,邪恶的气息和有毒的雾气如飞扬的尘土。 我这身躯已如同仲文所看到的枯树,再没有了生机与活力如同青春消逝。 在那时结识了王伯子,他身上飘飘的仙气更加浓郁弥漫。 他的琴声不仅让官吏难以欺骗,还能用宏大的谋略平息灾祸创伤。 他不效仿潘岳在河阳县种满桃花,他的文笔丰富多彩自然显露出豪华气派。 他赠给我超过一斗的墨滓,我虽然身为官员,但心志却向往山水云霞。 如今我向北回归朝廷,在珠江边对他留恋惜别,望着珠江的月色。 珠江的月色清冷尤其寒冷,征帆牵动着我的心,也牵挂着他的马鞍。 太行山区井陉那里的秋声,过去常常传入乞丐的耳中。 送你不抱怨道路漫长,至今还能梦到滹沱河的水。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为背景,描绘了他在琼海的愁苦经历以及与王伯子的交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神秘生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凉、神秘的氛围,如“木客红唇啸益悲,鲛人泪眼珠难采”,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中对王伯子的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琴声不特吏难欺,还将大略息疮痍”,突出了王伯子的才华和品德。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分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许,是一首富有内涵的诗篇。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