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歌赠王九如

君不见竹林之下高韵长,高阳徒侣当年亦复气锵锵。 更有庐山谷,醉石之上陶元亮。偃蹇肮脏并閒雅,胸中笔底汪汪乎不可一世而跌宕。 岭南鼻饮有古风榴花香,况乃产乎王生之故乡。 醁酃虽美不足尝,不足尝乡中之物浇中肠。锦心绣口成文章,眼底青云看可上。 手中綵笔人莫当,吾将欲与王生招隐泉,三生石上恣商量。 使汝一杯兮,乃知乎向者八人之膏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榴花:石榴花。
  • 高韵:高雅的音韵或风度。
  • 高阳徒侣:指好饮酒的人,这里指志同道合、豪放不羁的人。(“阳”读音:yáng)
  • 锵锵(qiāng qiāng):形容人或物的声音响亮有力,这里表示气概不凡。
  • 庐山谷:庐山的山谷。
  • 醉石:据传是陶渊明醉酒后躺卧的石头。
  • 陶元亮:即陶渊明,字元亮。
  • 偃蹇(yǎn jiǎn):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 肮脏(āng zāng):在这里读(kǎng zǎng),意为刚直,不屈不挠。
  • 閒雅:同“闲雅”,指举止文雅。
  • 汪汪:形容水宽广的样子,这里形容人的胸怀宽广或文章气势磅礴。
  • 跌宕(diē dàng):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这里指人的性格洒脱不拘束或文章风格豪放自由。
  • 鼻饮:用鼻饮水,是古代岭南地区的一种习俗。
  • 醁酃(lù líng):美酒名。
  • 綵笔:即彩笔,比喻有写作才华。
  • 招隐泉:一处名胜古迹,常为文人墨客隐居之地。
  • 三生石:传说中代表前世、今生、来世的石头,常被用来象征因缘前定。
  • 膏肓(gāo huāng):古代医学中称心脏下部为膏,隔膜为肓。这里指人的要害或隐疾,也可引申为难以改变的习惯或观念。

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到竹林之下那种高雅的风度长久存在,当年高阳酒徒们的同伴也是气概不凡、声音响亮。 还有庐山的山谷中,那醉石之上有陶元亮。他傲慢而刚直,同时又举止文雅,他的心中和笔下气势磅礴,简直不可一世且洒脱豪放。 岭南地区有鼻饮的古风,还有石榴花的香气,何况这是产生在王先生你的故乡呢。 醁酃这样的美酒虽然美味,但也不值得品尝,因为比不上故乡的东西能滋润内心。你有着锦心绣口能成就好文章,看起来似乎能够平步青云。 你手中的彩笔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我想要和王生你前往招隐泉,在三生石上尽情地商量探讨。 让你饮下这一杯酒啊,你就会明白以前那些人的问题所在。

赏析

这首诗以榴花为引,通过列举竹林之下的高韵之士、庐山谷醉石上的陶元亮等,展现出一种高雅、豪放的气质。诗中强调了故乡之物对心灵的滋润作用,以及王九如的才华和潜力。作者认为王九如有如锦心绣口,文章出色,有望青云直上,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期望。同时,诗中提到欲与王九如在招隐泉和三生石上商量,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高远的意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用典自然,将对人物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