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奴诗戏寄沈诚学
东村二八张小姑,鬓发油油如漆乌。
朝朝不惜五更起,对镜千梳并万梳。
争似吾家阿奴秃,落落数竿删后竹。
一生不费膏沐资,日出酣红睡方熟。
君家有婢亦如此,何幸少年犹有齿。
夜寒聊取代汤婆,殊胜当年玉川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秃奴:头发稀少的人,此处指阿奴。
- 二八:十六岁。
- 油油:光亮润泽的样子。
- 漆乌:像漆一样黑。
- 膏沐资:买润发油等化妆品的费用。
- 酣红:脸色通红。
- 代汤婆:代替暖脚的汤婆子。
- 殊胜:特别优越。
- 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tóng)的号,曾写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bèi)瓃(léi),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该诗中提到卢仝用茶提神,而诗中说秃奴不用茶就可安睡,胜过卢仝。
翻译
东村有个十六岁的张小姑,头发光亮润泽如漆般乌黑。 她每天早晨不惜五更就起床,对着镜子千番梳理万番梳妆。 哪比得上我家的阿奴头发秃,像那疏落的几竿修剪后的竹子。 一辈子都不用花费买润发油的钱,太阳出来时脸色通红还在熟睡。 你家有个婢女也这样(早起梳妆),庆幸的是她年纪轻轻牙齿还在。 夜晚寒冷姑且用阿奴来代替暖脚的汤婆子,这可比当年的玉川子强多了。
赏析
这首诗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对东村张小姑和自家阿奴的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诗中对张小姑的描写,突出了她对容貌的重视和花费的时间精力;而对阿奴的描写,则强调了他的头发秃和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以阿奴能代替汤婆子取暖,胜过玉川子需茶提神来结尾,增添了全诗的诙谐感。整首诗语言质朴,充满了生活气息,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一种独特见解,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自在、简单生活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