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日同窦别驾洪郡博游槎墩

· 饶相
近郊负郭翠微里,汉使寻源到几番。 墩翁本是经纶手,敛却神功居谷口。 柳下长敲一局棋,花阴更有盈樽酒。 好客呼童扫落花,解鞍展布弄烟霞。 山肴野蔌相宠加,百珍罗列荐胡麻。 有酒如泉不用赊,酣歌兴发上湖槎。 湖槎箫鼓震中流,弦管相催散百忧。 忽有梨园歌一曲,阳春白雪调难酬。 飕飕风起浪悠悠,翻将行乐作悲秋。 人生聚散如浮云,舒卷随风任去留。 今日赏春同聚首,明朝分手各登舟。 烟花此地浑依旧,萍梗相逢人不同。 丈夫适意须行乐,忧乐常存感慨中。 聚散古来皆如此,穷通得丧亦如之。 清歌燕君君莫悲,有酒劝君君莫辞。 劝君百杯赠别离,燕君一曲长相思。 歌阑燕罢颓然卧,便是华胥人梦时。
拼音

所属合集

#三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槎墩(chá dūn):地名。
  • 负郭:靠近城郭。
  •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
  • 汉使:此处指追寻胜景或文化源流的人。
  • 经纶手:有治理国家大事的才能的人,这里比喻有大才之人。
  • 敛却:收起,收起。
  • 神功:非凡的才能或功绩。
  • 山肴野蔌(sù):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宠加:受到特别的喜爱。
  • 胡麻:这里泛指芝麻等油料作物,也可能指用芝麻等制作的食品。
  • (shē):赊欠。
  • 湖槎(chá):湖中的小船。
  • 萍梗:浮萍和断梗,比喻漂泊不定。
  • :通“宴”,宴饮。
  • 华胥:指梦境、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

翻译

在暮春时节的一天,我们一同前往郊外城郭附近的青山之中的槎墩游玩。听说这里曾有不少文化探寻者来过。墩翁原本是有大才之人,如今却收起非凡才能,隐居在这谷口。

在柳下悠闲地长久对弈一局,花阴下更有满杯的美酒。热情好客的主人呼唤童子清扫落花,解下马鞍,展开布垫,尽情欣赏烟霞美景。

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受到大家的特别喜爱,各种珍贵的食物罗列着,还有芝麻等美食。有像泉水般源源不断的美酒,无需赊欠,畅快高歌,兴致高昂地登上湖中小船。

湖中的小船上传来箫鼓之声,震动中流,弦管之声相互催促,驱散了各种忧愁。忽然听到梨园之人唱了一曲,那如阳春白雪般的曲调难以酬和。

凉风吹起,波浪悠悠,欢乐的行乐之景仿佛变成了悲伤的秋天。人生的聚散就如同浮云一般,自由舒展,随风而去,任其停留。

今日我们一同在这里欣赏春日美景,相聚在一起,明日却要分别,各自登上船只。这里的烟花美景依然如旧,只是像浮萍断梗般漂泊相逢的人已不同。

大丈夫应当顺应心意尽情行乐,忧愁和快乐常常存在于心中的感慨之中。自古以来,聚散都是如此,穷困通达、得失也都是这样。

清歌宴饮,希望您不要悲伤,有美酒相劝,您不要推辞。劝您多饮几杯酒,作为别离的赠礼,为您唱一曲,表达长久的相思之情。

歌声停歇,宴饮结束,疲惫地躺卧下来,此时仿佛进入了如华胥国般的梦境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暮春时节同游槎墩的情景,既有游玩的欢乐,又有对人生聚散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风光、饮酒作乐、歌舞欣赏等场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既欢快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开头几句描述了槎墩的地理位置和墩翁的隐居,为下文的游玩做铺垫。接着描写了在柳下下棋、花阴饮酒、欣赏美景等活动,表现出游玩的愉悦。然而,诗中也提到了人生的聚散无常,如“人生聚散如浮云,舒卷随风任去留”,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还描写了湖中的箫鼓之声、弦管之乐以及梨园之歌,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但随后又以“飕飕风起浪悠悠,翻将行乐作悲秋”转折,将欢乐与悲伤交织在一起,更深刻地体现了人生的复杂情感。

最后,诗人以劝酒、唱歌、别离等场景结尾,再次强调了人生的聚散和应当及时行乐的观点。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将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饶相

饶相,字志尹,号三溪。大埔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进士,授中书舍人。晋户部员外郎,监山东、河南漕运。二十二年,以诖误谪无为州判官,署州事。二十四年调任兖州判官,迁淮阳郡丞。二十八年,擢南昌知府。三十二年,升饶州兵备、江西按察副使。寻乞归养,家居三十馀年,卒。著有《三溪先生文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传。 ► 1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