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乌江谒项王祠

· 饶相
当筵不决犹留玉,骨肉翻为反间臣。 草具听谗谋已拙,鸿沟许割计非真。 韩彭旧属皆归汉,龙范先殂孰与亲。 纵过江东重捲土,也应还作问津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决定,决断。
  • :这里代指项羽的宝物。
  • 反间臣:指被敌方利用,离间自己内部的臣子(此指项羽的部下)。
  • 草具:粗劣的食物,此处意为草率地准备。
  • :谗言,坏话。
  • 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楚汉相争时曾以此为界,东归楚,西归汉。
  • 许割:答应划分界限。
  • 计非真:并非真心的计谋。
  • 韩彭:指韩信和彭越,两人原为项羽部下,后归刘邦。
  • 龙范:应指“龙且(jū)”和“范增”,龙且是项羽的将领,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
  • (cú):死亡。
  • 捲土:指重新崛起,卷土重来。
  • 问津人:寻求渡口的人,此处指即使项羽过江东重新振作,也难以成功,只能成为寻求出路的人。

翻译

在筵席上未能果断做出决定,还留下自己的宝物,结果亲骨肉般的部下反而成为被敌方利用的反间之臣。 草率地听信谗言,所谋之事已显拙劣,答应在鸿沟划分界限的计策也并非真心。 韩信和彭越原本是项羽的部属,却都归降了刘邦,龙且和范增先已死去,项羽还能与谁亲近呢? 纵然能够渡过江东重新崛起,恐怕也只能成为一个寻求出路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饶相谒项王祠后所写,表达了对项羽的感慨和评价。诗的首联通过“当筵不决犹留玉”讲述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果断除掉刘邦,还留下了宝物,结果导致部下被反间,暗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和决策失误。颔联则指出项羽草率听信谗言,以及在鸿沟答应划分界限的计策并非明智之举。颈联提到韩信和彭越原本是项羽的部属却归降了刘邦,而龙且和范增已死,进一步说明项羽在用人和决策方面的问题,导致他失去了有力的支持。尾联说即便项羽渡过江东卷土重来,也难以改变失败的结局,只能成为一个寻求出路的人,表现了诗人对项羽命运的惋惜和对历史的思考。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剖析了项羽的失败原因,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见解。

饶相

饶相,字志尹,号三溪。大埔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进士,授中书舍人。晋户部员外郎,监山东、河南漕运。二十二年,以诖误谪无为州判官,署州事。二十四年调任兖州判官,迁淮阳郡丞。二十八年,擢南昌知府。三十二年,升饶州兵备、江西按察副使。寻乞归养,家居三十馀年,卒。著有《三溪先生文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传。 ► 115篇诗文